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_nodrm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刘志伟,孙歌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9
(人间思想)
ISBN 978-7-5473-0966-7
Ⅰ.①在… Ⅱ.①刘…②孙… Ⅲ.①中国历史—研究 Ⅳ.①K2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02938号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
出版发行:东方出版中心
地  址:上海市仙霞路345号
电  话:(021)62417400
邮政编码:200336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印  刷:上海书刊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开  本:787×1092毫米 1/32
字  数:105千字
印  张:7.75
版  次:201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473-0966-7
定  价:30.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东方出版中心邮购部 电话:(021)52069798
目 录
对谈小引(孙歌)
一、从国家的历史到人的历史
二、形而下之理与普遍性想象
三、从人的行为出发的制度史研究
四、“中心”与“边缘”
五、局部与整体
六、区域研究中的“国家”
七、寻找中国原理
尾续语(刘志伟)
附录:走进乡村的制度史研究——刘志伟教授访谈录
对谈小引
孙 歌
与刘志伟教授相识很多年了,却多是神交,甚少来往,也疏于通信。我们住在南北两个城市,从事互不搭界的研究,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绝没有机会借助于学会之类的官方渠道聚首。但是,我们却偶尔会不期而遇。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十多年前参加一个在北京香山脚下的讨论会,由老朋友杨念群策划,主题是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100周年。刘志伟教授与后来被一起称为华南学派的几员猛将莅临,我已经忘记了当时跟他们聊了些什么,却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这几位是可以说说话的。
一晃十多年过去,偶尔也会在类似的场合遇见他。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很多,而且我们也难得多聊几句。所以我其实很少有机会与刘志伟谋面。倒是这几年偶尔有机会去广州,可以跟他在饭桌上或者茶馆里聊聊,可惜他总是来去匆匆,想把他拉住认真作点讨论,几乎没有可能。
跟世界上其他事情一样,学术交流也有合与不合之别,见面谈上几句,就知道一个话题在自己和对方之间可以走多远;学术会场上听过开场白,也大致知道对方有多少值得自己学的东西。这是一种直觉,比逻辑更可靠。年轻时气盛,明知话不投机也要强辩,年纪渐长,知道这世界不是给哪个人特别预备的,也不再企图以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改变别人,所以渐渐地不那么热衷辩论,而更在意寻找可以把话题推向深入的对话伙伴。学术需要对话,倒不是因为害怕寂寞,而是因为一个人的视野毕竟有限,依靠不同的视角,推进同一个话题,对促进思考有特别的帮助。
日本知识界盛行对谈,这可说是一种日本文化的副产品。我曾经花过一些时间专门研究战后日本知识界的对谈、鼎谈和座谈,发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史门类,很值得花些心思去钻研。理由很简单,从对谈到座谈,由于参与者的学术背景不同,视角和思路不同,同一个话题往往会被立体化处理,因而那些成功的讨论比单独的著述具有更多的思想和学术含量。而且假如有足够的耐心,从这类文字中还可以读出更多在单独著述中被遮蔽的微言大义来。所以在阅读日本战后思想家著作的时候,我会刻意地去寻找他参加过的那些主要的座谈或对谈记录。
先说座谈会。比起独自著述的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座谈要求所有参与者互相配合,简洁地切入主题,明快地推进问题,而且由于参与者个性的不同,话题的主导权也往往发生转移,有时甚至与设计者的初衷相去甚远,不过最重要的是,假如其中有两位有质量的讨论人,基本上就可以把话题稳定在一个好的水准上,可以确保座谈会的质量。我读过一些完成度很高的座谈会记录,都是因为邀请了两位以上的高质量讨论者。说实在的,看那些高手巧妙地把被引向死胡同的话题“救活”,再如同击鼓传花似的把救活的话题抛给下一个选手,实在是件乐事。当然,这样的座谈精品也不是总能碰到,它们集中出现的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
与此相比,对谈是个技术含量更高的形式。通常对谈要求双方有合作的诚意与能力,有健康的论辩意识,有把问题开放之后再重新认知的胸襟。在对谈过程中,可以拆解那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前提,也可以重组那些被常识舍弃的经验。因为没有座谈会的驳杂,对谈往往可以更从容地把问题推向深入,并不断揭示出新的理解可能性。战后日本思想史的大家都出版过自己的对谈集,有些对谈堪称经典。翻开日本的期刊杂志,那些影响力大的重要期刊基本上每期都有座谈或者对谈。而且看得出杂志编辑的良苦用心,他们往往把不同学科的学者拉在一起讨论,比如文学的对历史的、经济学的对政治学的,甚至有些时候还组织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对话。战后最初的十几年里,学院学术和公共知识界的分野还不像今天这么明确,日本那个时期的对谈多由学术造诣专深的大家担纲,他们留下的很多讨论,在一个时期的时代课题已经褪色之后,依然是耐人寻味的。
我们中国的知识人,传承的是《论语》、《朱子语类》的文化形态,所以比起对谈来,还是一人独大的访谈更发达。虽然也有不少座谈会记录发表,但更像是短篇论文合集,相互之间的配合默契不那么容易做到。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逻辑,倒是不必硬要模仿日本人。不过说句实在话,我阅读中文杂志的时候,更关注的是论文,很少像读日文那么注意座谈类文字。说起对谈,似乎也不是我们中国人的长项。协调配合与辩论问题并行不悖,需要对谈双方不仅有相应的学养,还要掌握在双方不同的视野里不断地推进论题的技巧。我虽然在日本和韩国都有一些对谈的经验,但是自己也觉得,这不是我的长项。
跟刘志伟教授对谈,在我而言,是跟中国学者的首次合作经验。《人间思想》创刊,主编贺照田给我派下任务:去找刘志伟,跟他搞个对谈。谈什么、怎么谈、谈多长的篇幅,一律由你自己决定,对谈稿文责自负,我只管印出来。这么“狡猾”的编辑策略我还是第一次见,没有要求的要求其实是最大的要求。
于是就有了这篇长长的对谈。记得为了准备这次对谈,我事先做了功课,读了刘志伟教授的几篇东西,也印证了 ............

书籍插图:
书籍《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_nodrm》 - 插图1
书籍《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_nodrm》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_nodrm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