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的怀乡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许知远 著
新闻业的怀乡病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闻业的怀乡病/许知远著.—南京:江苏凤凰文艺 出版社, 2019.9
ISBN 978-7-5594-3913-0
Ⅰ.①那…Ⅱ.①许…Ⅲ.①评论性新闻-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45292号
新闻业的怀乡病
许知远 著
出版人:张在健
责任编辑:王青
特约编辑:马希哲
装帧设计:邵年
出版发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南京市中央路165号,邮编:210009
网址:http://www.jswenyi.com
印刷:山东鸿君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开本:850毫米×1290毫米  1/32
印张:11.875
字数:178千字
版次:2019年9月第1版 2019年9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594–3913–0
定价:49.00元
江苏凤凰文艺版图书凡印刷、装订错误可随时向承印厂调换
目录
CONTENTS
自序
光荣时代
美国精神的觉醒:《大西洋月刊》
新知识分子的声音:《新共和》
时代传奇:《时代》
商业是使命也是游戏:《财富》
圣徒威廉·肖恩:《纽约客》
旧日的“生活”结束了?
拯救衰亡:《洛杉矶时报》
编辑的激情:《时尚先生》
一个时代的终结:凯瑟琳·格雷厄姆与《华盛顿邮报》
资本家的利器:《福布斯》
摇滚迷情:詹恩·温纳与《滚石》
见证世界:《纽约时报》一百五十年
取悦他人的危险
公民德拉吉
黑幕揭开之后
新闻判断力比勇敢更重要
专业教育的危机
访问的艺术
教堂与国家之争
与公众保持距离
取悦他人的危险
如何管理新闻业
如何捕捉时代风尚
严肃新闻回潮,能够坚持多久?
重要,却不够伟大
固执的腔调
我和一本书的故事
亨利·鲁斯的好奇心与我们的理想
无能的青春
我们时代的英雄
中国的惊雷
他们这样缔造了CNN
隐藏在利润下的分裂
一份好杂志:《爱丁堡评论》
新经济杂志运动
文艺杂志的理想
《经济学人》的腔调
写作的第三条道路
杰出的经济学家,平庸的专栏作家
尴尬的公共知识分子
马修·阿诺德的遗产
自序
这本书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
2001年,我初入新闻界,胸怀模糊却强烈的进步主义式梦想。1830年代的英国,20世纪初的美国,还有中国的张季鸾时代,都是我心中的理想岁月。
一本杂志、一份报纸,不仅是一桩印刷业生意,更是重要的变革力量,它启迪民众心智,呈现社会不公,抨击垄断力量,塑造公共生活,改变历史进程。报纸记者、杂志主编,则是富有行动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敏锐地体察时代情绪,探寻真相,对变化做出智力与情感回应。
在我的头脑中,专栏作家李普曼更是一种英雄式的存在。不过25岁,他即参与创建了《新共和》,一份将政治思考、智识生活与文学趣味融为一体的新闻周刊。在接下来的六十年中,巴黎和会、罗斯福新政、马歇尔计划,约翰逊总统的越南政策都是他评论的内容。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新闻评论者,他用卓越的分析和冷静口吻,帮助几代美国人适应时代之震荡——它从孤立中跃升至全球舞台,又如何从镀金时代跌入越战的泥淖。
在短暂的时间里,这一厢情愿的梦想,似乎颇有道理。我赶上了中国新闻业黄金时代的尾巴。19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的几年,加速的市场经济改革、加入WTO、新经济的兴起,都市生活与中产阶级的涌现,催生出新的、繁荣的新闻与知识的消费市场,也催生出一批新闻界的明星人物,刚刚毕业的我也成为其中之一。
这本书的主要篇章,皆写于2001至2003年之间。彼时,我正沉浸于啼声初试的喜悦中,在一份年轻的橙色报纸上,以主笔之名,对911后的世界、中国的转型,做出喋喋不休、经常不知所云的评论,也暗暗期许,在一个迅速跃升的中国扮演李普曼式的角色。
我在书中描绘了很多杰出的记者与编辑,并将他们高度浪漫化。不管他们揭露的是总统,报道的是摇滚乐,还是创办了一份商业期刊,我都认定他们能承载了时代精神,创造了风潮。这既来自于某种自觉,更蕴含着显著的身份期许——我从事的正是有着高度历史价值的职业,要比一个银行家、商人、技术专家更为重要。
十六年过去了,这情绪早已消散。不仅新闻理想主义特性迅速衰落,甚至报纸、杂志本身都要被抛进历史的垃圾桶。面对信息的迅速膨胀,记者与编辑都无所适从,他们不仅不再是知识精英与启蒙者,甚至沦为权力与公众共同嘲讽的对象。在物质与技术戏剧性扩张的时代,思想与批判的舞台没有随之而起,反而萎缩了。因为缺乏一系列制度保障,媒体轻易地沦为另一种平庸的商业机构。
我们这一代新闻人,不仅无法塑造时代与社会,还被裹挟于时代情绪中,疲于奔命,更普遍缺乏足够的才华与毅力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一些时刻,我强烈地感到一整代人的失败。
我没有重读这些断片,或许不无担心,此刻的自己会下意识地嘲讽昔日的自己。但那股天真的热忱,实在令人怀念。
2019年7月13日 于杭州
光荣时代
美国精神的觉醒:《大西洋月刊》
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工作,我们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文学研究不再是一个令人怜悯、令人怀疑或仅仅代表着放纵情感的名词……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美国诗人、哲学家
格鲁特·斯泰因(Gertrude Stein)小姐的客厅是20世纪20年代巴黎年轻艺术家们流连的场所。渴望成名的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这里被这个像农妇般魁梧的小说家教育道:“你绝不能写任何无法印出来的东西。那是没有意义的。那样是错误的,也是愚蠢的。”而斯泰因本人希望能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
)这样的杂志上发表作品,这种杂志对海明威来讲是遥不可及的。近七十年来,这本杂志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坐标,一直在努力传达美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品质,不但渴望这种声音被更多的美国人接受,更希望它所倡导的美国文学与美国精神被欧洲人接受。
让我们回到1837年8月31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消瘦的爱默生正在对全美大学生荣誉协会会员发表演说。这位美国精神之父讲道:“美国大陆 ............

书籍插图:
书籍《新闻业的怀乡病》 - 插图1
书籍《新闻业的怀乡病》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新闻业的怀乡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