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谈旧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0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1]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为“检讨我的立场、观点和过去一切行事”,并注明为“试作自我检讨之二”,盖对首次自我检讨文字《我的努力与反省》而言。这两篇文字均写于1952年。令人遗憾的是此“试作自我检讨之二”于“文革”抄家时被收缴,后虽幸得寻回,但文字后一部分却丢失而不可复得。因此,作者于1976年复阅后有批注:“此抄件佚失不全,姑存之而已。”又,此文之后附有该检讨文之写作提纲草稿,可互相参阅。——编者(后此之注释,除著者自注注明为“漱注”外,其余均为编者所加,不再一一标明。)
[2]即《我的努力与反省》一文。
[3]《年谱》已收入《梁漱溟全集》卷一。《我的自学小史》和《自述》已收入《全集》卷二。
[4]著者已于1974年将此节补写出,只是较原计划为简略。
[5]“学佛又学医”一节已于1974年补写完,并已收入《我的自学小史》一长文中。
[6]时任司法总长的张耀曾(镕西)先生邀其任秘书,而张为其舅父,故说为“帮忙关系”。
[7]1917年7月初,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北洋军阀中的皖系军阀)以“讨逆”之名率兵入京,后又自任国务院总理。孙中山指出段为假共和真复辟,正式发出“护法”号召(维护《临时约法》与国会)。8月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被推为军政府大元帅。而段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下令通缉之。10月初,段宣布“出师剿灭”南方护法军,派遣直系军队(北军)入湖南,于是南北战争开始。
[8]作者本人有文字记载说,此小册子曾有一部分放在北大教员休息室内,任人取阅。辜先生即在此处见之,并发感叹。
[9]在作者《寄晓青甥》(1952年)一信,也曾写有这样的话:“我这里虽不能无人情,却不许有俗肠。像小资产阶级的向上爬心理,可说自幼没有。”
[10]作者曾有更为精要的表述:“我的生命就寄于责任一念。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而我亦没有把中国问题只作中国问题看。不过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世界人类尽其责任,就不能不从解决中国问题入手。”(见《寄晓青甥》)
[11]此写作提纲稿原写于作者一小记事本中,现特附录于此,供参阅。
[12]王朝俊(1875—1930年)先生,字鸿一。山东郓城县人。清末秀才。山东高等学堂毕业后公费留日,于此时参加同盟会。回国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参与反满革命宣传活动。辛亥革命后,曾任山东省副议长。主张“村治”救国。梁漱溟先生怀有“乡治”思想,王即介绍梁主编《村治月刊》,并推荐出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
[13]“第一舞台”与“真光电影院”为昔日北平之著名高级剧院与影院。
[14]这四个小党是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和共和实进会。—漱注
[15]1912年2月以袁世凯使清帝溥仪退位为条件,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而由袁出任此职。
[16]据著者晚年谈话,此秘密机关所在地为今日北京东单二条。
[17]以我所知,广东伍庸伯先生(观淇)、苏北江问渔先生(恒源)在当时皆年近四旬,而天天在北大听课的。伍先生听课达一年之久。江先生在当时是一位农商部主事,他一面任职,一面听课,竟然取得正式毕业资格。——漱注
[18]据章行严先生谈,清末革命,他与蔡先生同搞“爱国学社”,与陈同办《国民日报》,多年相熟友好。蔡、陈于1916年接北大事,他恰去日本,经函电邀聘,立即应聘到校。但次年广东护法方面七总裁拥岑春煊为主,发表他为秘书长,事前并未征求他同意。在南北对抗局中,使他不得安于北大,遂尔离去云。—漱注
[19]毛主席在长沙师范求学之时,最受知于教师杨怀中先生(昌济),情谊极深。1917年间,杨任北大哲学系教授,讲西洋伦理学史等课,住家地安门鼓楼东豆腐池胡同。毛主席北来,即投住其家,一面经杨介绍为图书馆职员,一面缴费做旁听生听课。正值五四运动之时,毛主席却未在北京。我在当年与杨先生曾彼此互有过从,顾未及结识毛主席。——漱注
[20]见《彭翼仲五十年历史》第40页。—漱注
[21]袁解散国会时,杭辛斋先生是国民党议员,曾为陆建章的军政执法处捕去,几遭杀害。其事即在《京话日报》二次被封的同时或前后,两件事有无多少关联则不详。——漱注
[22]1922年春我曾为接办《京话日报》奔走,访梁任公先生于其天津寓所,承他捐助了二百元。我又先后对李大钊、张难先两位先生谈过,希望得到人力帮助,两位先生亦各曾亲自来过报社。——漱注
[23]见《彭翼仲五十年历史》第33页。——漱注
[24]见《彭翼仲五十年历史》第38—40页。——漱注
[25]民国元年南京留守黄兴倡办爱国捐与此相类似,其运动亦曾发展到北京,但不论从北京看从全国看皆不及国民捐的声势。——漱注
[26]据郝寿臣先生说,当时戏剧界同人的组织名为“正乐育化会”,会长是谭鑫培,而副会长即田际云。——漱注
[27]见《彭翼仲五十年历史》第32页。——漱注
[28]见《彭翼仲五十年历史》第37页。——漱注
[29]清末官府制度复杂而又变更频繁,现在难以记忆。练勇俗呼“看街兵”,似属于五城巡防局,它与五城公所似尚非一事,后来不久皆以改制裁撤。—漱注
[30]当时王公大臣多乘坐四人大轿以至八人大轿或一种特制的大鞍车,其随从则乘马。轿夫马夫往往横暴欺人。戈著报学史所传瞿鸿禨卫兵抢掠者,实为其马夫横行街道闹事之误,其事见七一五号报,恰在报纸被封前不甚久。—漱注
[31]当时投函投稿的既有商店老板、伙友、小贩、手工人、家庭妇女、少年学生、蒙师、基督教友等人,而亦有那时较上层的人士。更有当时封建制度下所有而今天之所无,甚且今天所不懂得的许多各色人物,例如“宗室”(清帝室族人)、“世职”(世袭职位者)、“书吏”(各部衙门世传掌档案者,品位低而势力大)、“家臣”(王公府第护卫)、“家人”或“家丁”(府宅杂役)、“侍女”(府宅用婢往往是买来的)以及当兵吃粮饷的。又彭先生一演说中,有“梨园”(伶人)、“勾栏”(妓女)的函稿皆曾登过的话。—漱注
[32]《彭翼仲五十年历史》一书为陈干出资印行。书中有彭撰“弟子陈干事略”一篇,并附有八年前陈对《京话日报》投稿两篇。当年陈正是一个兵 ............

书籍插图:
书籍《忆往谈旧录 》 - 插图1
书籍《忆往谈旧录 》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忆往谈旧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