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后记
“濯足”之后费思量
中日两国作为一对永远不会搬迁的邻人,宿命般地相伴相随,生生世世——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是无须诠释的常识。然而遗憾的是,就在过去不久的邦交正常化的“不惑”之年,中日关系又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颠簸,影响之大,难以估量。尽管对现状的判断,见仁见智,但中日关系面临结构性障碍,需做方向性调整,则不失为各方共识。但无论两国官方关系如何修复、改善,若没有牢固可靠的“底层结构”的话,怕终究难以支撑起摩天大厦——这种认识理应成为共识中的共识。而所谓“底层结构”,无非是两国国民人与人之间那种去组织化、去精英化的,个体对个体、草根对草根的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交流。纵然无法断定这是不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充分条件,但它无疑是必要条件。知易行难,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这本书,是我的第四本日本问题、中日关系评论集。不知不觉,我已经在这条路上摸索了10年。1877年,作为首届驻日使团参赞官的黄遵宪赴日前夕,在自己的半身照上挥毫题赠友人,难掩踌躇满志:
如此头颅如此腹,此行万里亦奇哉。
诸公未见靴尖,待我扶桑濯足来。
黄遵宪使日期间及归国后,赋《日本杂事诗》、著《日本国志》,不遗余力地对国人普及日本知识,而终于未果:在《日本国志》付梓后不到10年,便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求和,被迫割地赔款。蒙此奇耻大辱,痛定思痛,梁启超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国人对《日本国志》之无知,甚至对著者黄公度不无微词:“乃今知中国,知中国之所以弱,在黄子成书十年久,谦让不流通,令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今日也。”
梁任公言或有夸大其词之处,可相对于日人知中之翔实,国人对日本之无知、无识、不屑一顾也真够离谱。对此,黄公度作为第一代“开眼看世界”之精英,深有体察。他指出:“余观日本士夫类能谈中国之书,考中国之事。而中国士夫好谈古义足以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无论泰西,即日本与我仅隔一衣带水,击柝相闻,朝发可以夕至,亦视之若海上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若邹衍之谈九州,一似六合之外,荒诞不足议论也者。可不谓狭隘欤!”于是,奋起著书立说,为国人普及东洋之学,责无旁贷。
百年后,历经战后重建和改革开放,虽几代精英负笈东(西)洋,“濯足”归来,可我们对日本的了解有多少进步呢?
毋庸讳言,包括黄公度在内,对日本的关注,皆因自身的问题意识使然。他曾对何如璋说:“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我不敢知。”因此,其编写《日本国志》,系统介绍日本的自然风物、历史文化、国势资源和制度律法,正是为了“质之当世士夫之留心时务者”,以明治维新为镜像,推动中国的变法自强。
百年倏忽而逝,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沐欧风美雨,“濯足”东洋,学成归来,投身于时代洪流,饱受淬炼,有的甚至粉身碎骨,却终未能改变今天坚硬的现实,至今未通过“历史三峡”(唐德刚语)。对历史详加检讨,会发现,路径、方案并非完全付诸阙如,更多时候,是选择机制出了问题。譬如,1847年,魏源出版了开创中土西学之滥觞的著作《海国图志》,可在国内却少有人问津,更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印数仅数千册。不承想,四年后,随一艘商船入港长崎,却被日人视为天照大神赐予日本的礼物,如获至宝。数年内,《海国图志》翻印15版,书价飙升3倍,对维新派思想体系之完善不无推动之功。彼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中“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慨叹道:“呜呼,我与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
黄公度历时9载,呕心沥血的50万言巨制《日本国志》,从成书到付梓居然整整等了8年之久,直到1895年才获初版刊行。一部即使现在看来仍未过时,当时绝对跻身世界顶尖水准的东洋学著作,终于未能在两国交战(即甲午战争)前对国人的日本认识发生影响。冷眼观史,其痛也夫!
而选择机制一旦出错,便会一错再错,痛失良机。这一点,已为历史的发展所证明。正因此,吾一向注重异域经验和感受(所谓“濯足”的思考)。但同时,基于某种源自本土和当下的问题意识,对“濯足”之后的实效尤为看重。否则的话,人家的花园永远是人家的,那“濯足”还有多大意义呢?
是为后记。
刘柠
2012年岁暮于京城望京西园
中日之间
刘柠 著
中信出版社
序
比邻示众叹中日
余世存
30年的改革开放,一个世代的时间,我们中国人的世界眼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3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人出过国,外人到了中国的街头,多被视为带菌者、危险分子、特务。今天的我们已经可以平常地看待外人了,这当然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中国内地无告的人民在谈论社会差别时感叹说:我花了18年的时间才能和某某一起喝咖啡。对外人,我们可能会有同样甚至更长时间的感叹,今天的我们花了30年的时间才能跟西方人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们的进展是显然的,但又是缓慢的。事实上,直到今天,一如我们跟生活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一样,我们跟外人的关系也难得从容平常。跟国际惯例接轨也好,融入国际社会也好,做世界工厂也好,在跟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比如八国集团成员国打交道时,我们至今少有真正的平等认知和交往,少有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少有友直、友谅、友多闻一类的共勉和分享。一如我们对自家的历史和现实说不清楚,对周边国家,如俄罗斯、印度等大国,我们在盲目中又有着冷漠、势利和狂傲。在这中间,我们跟日本的关系是最为严重的。
日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角色,它曾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国家体系里优秀的持自己意见者,今天它又是民族国家体系里优秀的一员。它的勤勉、刻苦、敬业举世闻名,因此,它才会有浴火重生、废墟上迅速站起的国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俱乐部里,日本是为数不多的亚洲成员之一,但回到亚洲是它的必由之路,它需要亚洲的承认。
中日两国比邻而居,但历史、政治家和国家尊严、利益纠缠不清等因素大大伤害了两国的邦交和国民心理。这是直到今天仍有待改变的事实。幸运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作家、科学家、思想家、普通国民乃至政治家都能明白,今天一国国民之福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日之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