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食物
作者:(美)安德森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7-01
ISBN:7214031736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目录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鸣谢
年表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二章 史前史与历史的发端
第三章 至关重要的一千年:周朝到汉朝
第四章 来自西方的食物:中世纪的中国
第五章 食物体系的确立:宋朝及诸征服王朝
第六章 内卷化:中华帝国的晚期
第七章 传统农业的顶峰
第八章 今日中国食品
第九章 一些基本的烹调法
第十章 区域和地方
第十一章 食物的传统药用价值
第十二章 食物在社会中
附录:隔壁邻居家的主餐
注释
书目
附篇一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人类学与历史学的透视
附篇二 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食物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刘 东
1988年秋于北京西八间房

在一个饥饿随处可见的世界里,中国设法在可耕地相对很小的面积上养活了1/4的人口。这一成就,除了归因于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政府外,还归因于中国的农业体系,不仅高产,而且——至少原则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业大量依靠高产农作物品种、养分的反复循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由数千万农民耕作者高度熟练的集约劳动,而不太依靠机器和化学品。既然现代工农业的变化归咎于能源成本的上升与水土污染规模的扩大,中国的选择就变得更有吸引力。人类的未来可能要依靠中国式集约农业与“高技术”时代的技术之结合。
因此,几年前我开始研究农业在传统中国的发展。我的希望是现代的政府和个人将向中国人学到如何促进发展的一些教训。
我从看似合理的假设开始,即中国为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而形成了农业体系。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众多人口,中国逐步发展其农业体系。然而,我发现很多关键的发明是在中国人口庞大和密集以前就产生了。的确,现在的情况看来是,人口的高度密集使中国比其已知的人口较少的时代更加集约化、却又更少有发明(赵冈,1986年;伊懋可,1973年)。这不是否认人口压力对中国农业的重要意义——或者更准确地说——食物的高效要求对中国农业的重要意义。然而,对食物的需要可以在几方面得到满足,例如,通过扩张和征服,通过外迁,通过过分依靠一种主要农作物(如同大饥荒以前的爱尔兰) ,或通过杀婴。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曾尝试过。然而,中国的基本解决办法是发展精耕细作的、高度多样化的、可持续的农业。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呢?
中国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允许甚至鼓励耕作体系的多元化。较高水平的贸易(甚至在史前时代)促使高度“理性化”的市场体系在文明开始后不久就出现了。这又促使政府关注食物的获取——不仅为了平民,还为了军事保障。军队必须有补给;被围困的城市必须有食物供应。于是,到中国的帝国时代渐露端倪之时,充分发展的农业政策已经存在了,而且政府还承诺给予农业以极大的优先权。这项政策成功了。在农业生产率方面,直到相对现代以前,中国远远走在任何其他文明之前。
中国人讲究食物、烹调法和精心安排进餐,则有另外的根源。围绕着对名誉和地位的承认,礼仪和礼节将社会准则制度化了。对老人和精英人物的尊重要用宴会来表达。神,作为社会共同体的“集体代表”,也坚持要最好的东西;他们品尝献祭食物中无形的精髓,而人类社会则分享有形部分。此外,中国很早就发展了医学,营养在其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很多食物被食用,很多农作物被栽培,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药用价值及营养价值(真实的或假托的)。
这些信仰体系导致了对食物生产体系的要求。就连穷人也想要美食,至少为了新年和其年迈父母的生日。就连健康人也想要通过喝豆浆、吃有生姜的鸡或海参,来使自己青春永驻。因而,具有营养价值的小宗农作物也得以栽培。
帝国时代的中国显示了下述悖论:高度进化的食物生产体系与饥饿的百姓并存。这部分地归因于对子孙满堂的看重——儿子们是一个人年老时的惟一保证,还归因于掌权者企图从百姓那里榨取所能榨取的任何东西,往往把他们逼到生存线以下。食物体系继续强化,因为农民要努力生存下去。
简单的决定论不能解释中国的食物体系。它是人类选择的产物,即皇帝和农民、商人和主妇、医生和渔夫无数决定的产物。
在本书中,我提出了对中国食物的一般看法,讨论了在解释它如何演变为今天这种状况时所碰到的一些问题。很多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关于传统时代的产量问题,我们知道得仍旧很少,最近由温大中(音译)和皮门特尔所写的著述(1986 a,1986 b)就指出,产量甚至比我们所想的还要高。如果这些学者是正确的话,中国的食物体系就远比我们认识到的更有效。我们需要更多地知道人口统计的情况;施坚雅最近的著述(1986年)提出,中国古代人口普查数字可能完全被夸大了。我们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帝国时代中国的租税和土地所有权以及它们怎样影响生产的情况。我们需要更多地知道整个体系起源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食物》 - 插图1
书籍《中国食物》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食物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