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北京风土--邓云乡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邓云乡集
鲁迅与北京风土
邓云乡 著
中华书局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鲁迅与北京风土/邓云乡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6
(邓云乡集)
ISBN 978-7-101-10716-6
Ⅰ.鲁… Ⅱ.邓… Ⅲ.鲁迅(1881~1936)-生平事迹 Ⅳ.K825.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21312号
书 名
鲁迅与北京风土
著 者
邓云乡
丛 书 名
邓云乡集
责任编辑
阎海文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6月北京第1版
2015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880×1230毫米 1/32
印张
插页4 字数240千字
印 数
1-6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0716-6
定 价
32.00元
出版说明
邓云乡(一九二四—一九九九),学名邓云骧。山西灵丘人。教授。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清朝为官。幼时生活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退休。
邓云乡学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为文看似朴实,实则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论叙述民风民俗,描摹旧时胜迹,抑或是钩沉文人旧事,探寻一段史实,均娓娓道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此次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邓云乡作品集,参考了二〇〇四年版《邓云乡集》,并参校既出的其他单行本。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是慎改,改必有据。具体来说,就是:
一、凡工作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者,辨证是非,校订讹误。
二、凡引文有疑问之处,若作者注明文献版本情况,则复核该版本;若作者未能注明的,或者版本不易得的,则复核通行本。
三、作者早年著述中个别用字与当代通行规范不合者,俱从今例。
四、作者著述中某些错讹之处,未径改者加注说明。
五、本次整理对某些书稿做了适当增补,尽量减少遗珠之恨;有的则重新编排,以更加方便阅读。
邓云乡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生前即在中华书局出版《红楼风俗谭》、《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水流云在丛稿》等多部著作。此次再续前缘,我们有幸得到其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邓云乡既出的各种单行本作为编辑工作的参考,并以其私藏印章、照片、手稿见示,以成图文并茂之功,在此谨致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注释
□□□□□
本书中所出现的如上方框同原版纸书。
目录
出版说明
厂肆志略
从《北平笺谱》说起
琉璃厂气氛
书肆杂谈
书价杂谈
碑帖铺和古钱铺
拓碑的艺术
南纸店
古玩及其他
琉璃厂外
厂甸风貌
厂甸游览路线
火神庙和古玩摊
厂甸的书摊
画棚巡礼
厂甸的耍货
耍货的精华
特殊的耍货
吃食摊等等
茶座和人物
酒肆谭乘
酒肆题名录
饭铺、饭馆、饭庄
“和记”和二荤铺
走堂绝技
小酌名酒家
南味和乡味
百年老店——广和居
东西城饭庄子
大小番菜馆
茶楼·名点
公园·啜茗
茶座风光
堂会和请帖
旨酒嘉肴和冰
酒肆沧桑
别了,广和居;别了,先生!
名胜散记
逛万生园
国子监
漫步银锭桥 什刹海之一
会贤堂与荷花市场 什刹海之二
荷花灯 什刹海之三
穿荻小车疑泛艇 陶然亭之一
城角人家墟墓间 陶然亭之二
钓鱼台骑驴
宣南二寺 花事之一
龙泉寺简述
盆梅和花树 花事之二
中央公园
西山点滴
生活杂摭
会馆
房屋
街道
车马
吊庆
庙会
小市
商情
火车
饮食
后记
附录
原版序 谢国桢
原版跋 王西野
厂肆志略
从《北平笺谱》说起
厂肆更谁来访笺,
版杨名字迅翁传。
海王村畔秋阳淡,
风景依稀似昔年。
这是我前两年回北京经过琉璃厂时偶然写下的一首绝句,是怀念鲁迅先生在琉璃厂访求笺纸和郑西谛先生编印《北平笺谱》的事。“版杨”是“板儿杨”,板儿杨和张老西儿是两位刻制水印笺纸木版的高手艺人,因编印《北平笺谱》而将姓字流传下来,成为艺林佳话。
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给西谛先生的信中有一段写道:
板儿杨,张老西之名,似可记入《访笺杂记》内,借此已可知张□为山西人。大约刻工是不专属于某一纸店的,正如来札所测,不过即使专属,中国也竟可糊涂到不知其真姓名(况且还有绰号)。
在这段话中,鲁迅先生是很有感慨的,觉得这样的高手工艺家,竟至连名字也不为人所知,仅以绰号著称。其实这种情况,也有其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技艺而出名,如过去北京“样子雷”、“快手刘”,等等,也就是因为他们画房样子、变戏法等高超技艺,得到了以上的绰号,真名反为所掩。就以琉璃厂而论,当时也还有“古钱刘”、“宋版刘”等人物。“板儿杨”所以出名,也是这种情况。至于张老西儿,那是因为张是山西人。过去北京称呼山西人,习惯叫“老西儿”,其中有玩笑的成分,也有亲热的成分,如再亲热点叫声“西儿哥”。但一般称呼“张老西儿”,也没有什么,只是叫久了,真名也为这一“官称”所掩了。
鲁迅先生编制《北平笺谱》的缘起,是与先生很早就爱好绘画、版画,爱好收集画集、笺纸分不开的。古诗说“十样蛮笺出蜀州”
(1)
,但是先生没有到过四川成都一带,成都很出名的“诗婢家”的水印诗笺也未见先生提起过。当时上海、杭州、广州的笺纸,先生都收集过,认为都不及北京的好,所以只印了一部北京的。
先生自从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南下后,后来一共回过两次北京(当时叫北平),每次都到琉璃厂搜求了不少信笺。第一次回京,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三日记道
(2)
:
……从静文斋、宝晋斋、淳菁阁蒐罗信笺数十种,共泉七元。
同月二十八日记道:
……往松古斋及清秘阁买信笺五种,共泉四元。
第二次回京,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记道:
往留黎厂买信笺四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鲁迅与北京风土--邓云乡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