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部人事司组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ISBN 7-303-05034-5
Ⅰ.高 Ⅱ.教 Ⅲ.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Ⅳ.G645.1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1999)第10527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出版人:赖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印刷厂印刷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mm×1168mm 1/32 印张:13.625 字数:342千字
2006年7月第3版 2006年7月第1次印刷
定价:18.00元
序 言
教育部副部长 周远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同时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无论从贯彻落实《教师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还是根据教师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培训都显得非常重要。为此,1996年4月8日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随后又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文件规定,岗前培训是新补充的高等学校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国家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名言,说明从古代起,人们就已认识到教师是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道德,教学生怎样做人。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要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正是针对这些要求而进行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使他们能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不仅涉及学科专业本身,而且涉及教育理论与方法,不仅涉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而且涉及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因此,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已成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和教学质量的一项必要措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搞好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担任高等学校教师工作,必须取得依法认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而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的条件之一是要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与教师职业关系密切的课程。所以,新上岗的教师要学好《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好的教材是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为了有效实施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保证培训质量,教育部人事司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依据《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编写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本岗前培训系列教材,供各地各高校采用。希望各地各高校注意及时总结,不断改进,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不断完善,更趋规范。
1998年6月19日于北京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一、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的特点与社会作用
三、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性
第二章 人民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二、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四、以人为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基本构成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本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一、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
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三、教育人道主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原则
第六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一、教师与教师职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二、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三、教师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四、教师言表风纪的道德要求
第七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
一、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
二、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条件
四、义务、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中的特殊作用
第八章 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
一、社会道德、个体道德与教师个体道德
二、道德品质与教师个体道德品质
三、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四、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特点、作用与内容
第九章 教师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
一、人格与道德人格
二、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
三、教师个体高尚人格的力量与塑造
第十章 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
一、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二、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
三、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四、教师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及其培养
参考书目
后记
重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第一章 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生活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换言之,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教师要正确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对道德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和把握。

一、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的含义
在我国的古籍中,最早是把“道”与“德”两个字分开使用的。“道”表示道路,如“周道如砥 ............

书籍插图:
书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插图1
书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