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心理学精品教材系列_社会认知心理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8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社会认知心理学/王沛,贺雯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高等学校心理学精品教材系列)
ISBN 978-7-303-18043-1
Ⅰ.①社… Ⅱ.①王… ②贺… Ⅲ.①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 Ⅳ.①B84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7422号
营销中心电话 010-58802181 58805532
北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网 http://gaojiao.bnup.com
电子信箱 gaojiao@bnupg.com
SHEHUI RENZHI XINLIXUE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bnup.com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印  刷:北京中印联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170mm×230mm
印  张:30
字  数:569千字
版  次:2015年1月第1版
印  次:2015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9.00元
策划编辑:何 琳 责任编辑:何 琳
美术编辑:焦 丽 装帧设计:焦 丽
责任校对:李 菡 责任印制:陈 涛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反盗版、侵权举报电话:010-58800697
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010-58808104
外埠邮购电话:010-58808083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
印制管理部电话:010-58800825

当代中国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涉足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难,同时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就是如何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与现代人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生活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将它发展为一种专门性的学科。与此同时,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学科方法论的层面解决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互不“搭界”的二元悖论。对此,社会认知心理学通过将社会环境、脑机制与朝向社会信息的认知活动三者整合在一起,试图建立一门最直接地探讨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与个体之间如何互相影响等紧密结合“人性”所展开或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的科学体系,使得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必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而从根本上赋予心理学强大的发展动力,拓展出更加广阔的生长空间。
心理学的发展,应当突出理论联系实践,即两条腿走路,除了着重探讨诸如思维的密码是什么这样具有科学与人类发展的终极价值的命题,侧重脑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紧密结合外,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学源于生活,必须服务或作用于生活,即应当为全人类的生活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重揭示社会心理活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便成为心理学学科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策动场和逻辑归结点。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认知”理论的崛起,国际心理学与相关社会科学界围绕着“社会信息的贮存与加工”“刻板印象与偏见”“攻击性行为”“社会信息加工偏差”等有关社会信息心理加工机制这一社会行为的核心议题的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令社会为之瞩目的成果,极大地拓展了社会心理学乃至其他相邻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推进了研究方法论的整合。特别是以“内隐记忆和内隐社会认知”为轴心的间接测验方法论的全面应用,使得社会认知心理学不仅成功地整合了传统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并且在研究领域与方法论等方面多有改良和提高。近些年来,现代化的研究技术、特别是神经科学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基于大脑工作机制对于人性本质(人是社会动物)的揭示。无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已经有力地证实,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手段扩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问题,推进社会认知心理学大发展,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心理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度,更能够促进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实现心理学“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
在科技兴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心理学的战略目标之一无疑是应积极地研究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国民性的重塑与民族心态的调整以及如何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等。然而,在我国,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科学界对社会认知心理学的介绍、研究与体系的建构等工作显得比较滞后、分散且薄弱,许多领域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通过组织撰写“社会认知心理学”这样的学术专著与专业教材,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体系,探索以“内隐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为核心的“社会性实验”研究方法与大纵深的研究策略,拓展我国心理学及其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更加有效地将有关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中来,无疑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工作。
本书的基本架构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篇梳理了国内外社会认知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衍变。第二篇关注人际互动过程与行为的认知,包括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过程。第三篇重点关注群际认知,包括刻板印象、元刻板印象与群际关系。第四篇集中阐述了社会事件认知,其中包括社会归因、社会推理、社会判断与决策。
参加本书撰写工作的心理学工作者都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认知心理学教学与研究经验。具体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王沛、李宇、孙连荣;第二章,李宇;第三章,崔诣晨;第四章,崔诣晨;第五章,陈淑娟;第六章,杨亚平、陈莉、王沛;第七章,贺雯;第八章,贺雯;第九章,王怀勇;第十章,罗俊龙;第十一章,王怀勇。全书的统稿由崔诣晨、王沛和贺雯负责。
本书是我所在课题组集体劳动的结果,也是我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自我与人际认知的特征:心理与脑科学的整合研究”(12AZD117)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与此同时,我还要衷心感谢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何琳编辑。没有她的肯定与认同,此书极有可能无缘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没有她极具专业性的建议和把关、辛勤有效的编辑和校对工作,此书就不会在质量和特色上有保证。
由于水平所限,加之信息和资料的吸收与解释亦无法尽善尽美,因此,书中肯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与纰漏,恳请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王沛
目录
............

书籍插图:
书籍《高等学校心理学精品教材系列_社会认知心理学》 - 插图1
书籍《高等学校心理学精品教材系列_社会认知心理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高等学校心理学精品教材系列_社会认知心理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