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刘玮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ISBN 978-7-5617-9233-9
Ⅰ.①马… Ⅱ.①刘… Ⅲ.①马基雅维利,N.(1469~1527)—政治思想—研究 Ⅳ.①D095.4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5046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企划人 倪为国
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
刘玮 著
责任编辑 万 骏
封面设计 吴正亚
责任制作 肖梅兰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 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2450163转各部门 行政传真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兼传真)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hdsdcbs.tmall.com
印 刷 者 上海景条(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90×1240 1/32
印 张 5.75
字 数 135千字
版 次 2012年4月第1版
印 次 2012年4月第1次
书 号 ISBN 978-7-5617-9233-9/B·687
定 价 24.80元
出 版 人 朱杰人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献给我所有的老师
目 录
总 序
导 言
第一章 施特劳斯的马基雅维利研究:思想历程、主要论题与学界反响
一、施特劳斯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历程
二、施特劳斯马基雅维利研究中的主要论题
三、学界对施特劳斯马基雅维利研究的反响
第二章 为僭主出谋与为君主献策:亚里士多德与马基雅维利论政治现实主义
一、马基雅维利的宣言
二、为僭主出谋:亚里士多德教导僭主如何保全统治
三、为君主献策:马基雅维利与亚里士多德的相似之处
四、挑战马基雅维利的“现代性”
五、亚里士多德vs. 马基雅维利:古代vs. “现代”
六、结 论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与基督教:重申施特劳斯的论题
一、历史悠久的争论
二、基督徒马基雅维利
三、马基雅维利的两套教导
四、《布道》为何不能证明马基雅维利的基督教信仰
五、表面文章
六、背后攻击
七、马基雅维利的渎神:上帝是一个软弱的君主
参考文献
致 谢
总 序
甘 阳 刘小枫
政治哲学在今天是颇为含混的概念,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学业在当代大学系科中的位置亦不无尴尬。例如,政治哲学应该属于哲学系还是政治系?应当设在法学院还是文学院?对此我们或许只能回答,政治哲学既不可能囿于一个学科,更难以简化为一个专业,因为就其本性而言,政治哲学是一种超学科的学问。
在20世纪的相当长时期,西方大学体制中的任何院系都没有政治哲学的位置,因为西方学界曾一度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各门实证科学或行为科学来解决,因此认为“政治哲学已经死了”。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却成了西方大学内的显学,不但哲学系、政治系、法学院,而且历史系、文学系等几乎无不辩论政治哲学问题,各种争相出场的政治哲学流派和学说亦无不具有跨院系、跨学科的活动特性。例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哲学系、政治系和法学院同样激烈地展开,“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则首先发端于历史系(共和主义史学),随后延伸至法学院、政治系和哲学系等。以复兴古典政治哲学为己任的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学派以政治系为大本营,同时向古典学系、哲学系、法学院和历史系等扩展。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把文学系几乎变成了政治理论系,专事在各种文本中分析种族、性别和族群等当代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尤其福科和德里达等对“权力—知识”、“法律—暴力”以及“友爱政治”等问题的政治哲学追问,其影响遍及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后,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论者要么批判西方所谓“个人”其实是“男性家主”,要么强烈挑战政治哲学以“正义”为中心无异于男性中心主义,提出政治哲学应以“关爱”为中心,等等。
以上这一光怪陆离的景观实际表明,政治哲学具有不受现代学术分工桎梏的特性。这首先是因为,政治哲学的论题极为广泛,既涉及道德、法律、宗教、习俗以至社群、民族、国家及其经济分配方式,又涉及性别、友谊、婚姻、家庭、养育、教育以至文学艺术等表现方式,因此政治哲学几乎必然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说到底,政治哲学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之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集中表达。此外,政治哲学的兴起一般都与政治共同体出现重大意见争论有关,这种争论往往涉及政治共同体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基本生活方式以及基本制度之根据,从而必然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关切。就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再度兴起而言,其基本背景即是西方所谓的“60年代危机”,亦即上世纪60年代由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引发的社会大变动而导致的西方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感促使所有人文社会学科不但反省当代西方社会的问题,而且逐渐走向重新认识和重新检讨西方17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基本现代观念,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现代性问题”或“现代性危机”。不妨说,这种重新审视的基本走向,正应了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多年前的预言:
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
政治哲学的研究在中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我们以为,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确: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不是要亦步亦趋与当代西方学术“接轨”,而是要自觉形成中国学术共同体的独立视野和批判意识。坊间已经翻译过来不少西方政治哲学教科书,虽然对教书匠和应试生不无裨益,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其视野和论述往往过窄。这些教科书有些以点金术的手法,把西方从古到今的政治思想描绘成各种理想化概念的连续统,盲然不顾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古今之争”这一基本问题,亦即无视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乃起源于对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拒斥与否定这一重大转折;还有些教科书则仅仅铺陈晚近以来西方学院内的细琐争论,造成“最新的争论就是最前沿的问题”之假象,实际却恰恰缺乏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