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卷
第1章 近代史与近代性
第2章 白银流失的天下
第3章 走向世界的思想者
第4章 大用之人曾国藩
第5章 天国的堕落
第6章 汉人收复国权运动
第二卷
第7章 国权与王权之争
第8章 立宪:皇帝的救赎
第9章 女子与小人的故事
第10章 立宪运动一分子
第11章 立宪:在党权与国权之间
第12章 文化个体性自觉
第1章 近代史与近代性
1.要思想不要主义
每一种历史观,无论唯物、唯心抑或其他,都有其局限。
马克思说:我只知道唯一的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他把自然科学归之于自然史,把社会科学归之于人类历史,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从天上拉下来,降解为历史过程。历史过程,不再是绝对理念的展开和显现,而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演变。
生产方式,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构成,生产力诸要素——生产者、土地、资本的差异化结合方式,形成以阶级性为标志的生产关系,在阶级性的生产关系中从事生产活动,就导致了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化的社会形态,而人类的历史过程,因之也就被归结为“五种社会形态”。
人本来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却被阶级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不是生产力诸要素的活跃,而是生产者的阶级属性引发的阶级斗争,主导了历史的进程。不是简单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是生产者的阶级属性决定生产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而是带有阶级属性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这样的决定论,归根结底,是阶级决定论,阶级斗争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一观点,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无疑具有创见,但它也有局限。首先,在经济领域,生产关系能否取代其他社会关系?在政治领域,阶级关系能否取代其他社会关系?重要性不等于唯一性,也不等于决定性,认识上的偏见,虽有其深刻的一面,但施之于行动,就会带来灾难。
很显然,在经济领域,生产关系不能取代其他社会关系,例如,人与环境的关系,虽然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却不能由生产关系来支配,生产关系决定论,会导致生产过程对自然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一点现在已经明了。还有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不是由哪一种生产关系来决定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同的生产关系,谁起决定作用?除了生产关系,还有其他因素,有民族因素、地缘因素,还有政治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商业化了,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它反映生产关系的一般要求,同时,又超越了生产关系的要求。
在政治领域里,片面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危害更是有目共睹,例子不胜枚举,它是政策问题,更是主义问题。
近世“主义”,人称“意识形态”,乃群众运动产物。理论泡在群众运动里,掌握了群众,或被群众所掌握,就成为“主义”了。“主义”需要群众,更需要运动,要在运动中上升为与社会形态相应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中的儒术和理学便是这样的意识形态,它们都是儒者革命与农民起义相结合的产物,都在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权力运动大势中成为意识形态,而法术和黄老之术,还停留在政策和策略的层面,尽管李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没有群众运动相配合,仅靠权力的作用还是不行的。
近代以来,运动四起,“主义”纷至,运动的赢家,往往也是“主义”的赢家。“主义”之争,不光口诛笔伐,还要打。因此,“主义”胜利,最终要靠二力,一要靠笔杆子的“发动群众”的动力,二要靠枪杆子的“定于一尊”的定力,以此二力,显现“主义”本质,达到“运动”目的。而二力之体,乃政党也,二力之用,岂非政权乎?
“一元化”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君主专制主义大一统,另一个来源是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天主信仰主义一神教,这两个来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把“主义”推向极权。我们发现,一切“主义”,均有“一元化”冲动,就连最为宽容的自由主义,亦欲以普世价值为由,而趋于一元化。那么“主义”的靠山,“科学”本身又如何呢?从“第一推动者”到“统一场”,还不都是要“定于一”?更何况中国近代科学由传教士传来,何兆武先生告诫我们,要注意这种神本主义科学的局限性,注意传教士科学传教的宗教化倾向,以及由此倾向所带来的“主义”和导致的“运动”。
因此,我们对于“科学”,除“发展观”外,还要有“证伪观”,在“科学治国”下,还要有“民主证伪”,如同现代物理学中,与“统一场论”并行的,还有“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非以证实,乃以证伪。从以“儒学治国”到以“科学治国”,当然是一个飞跃,但如果没有民主参与,飞越,往往飞向极权。对于权力的证伪,自古至今,都在进行,制度不同,方式乃异。民主制下,证伪以“选举”;君主专制下,证伪以“革命”。在我国,“革命”之多,不绝于史,短则一二十年,长则一两百年便要来一次,均以“改朝换代”行之。然而,“革命”非证伪王权,乃证伪王朝,此因“革命”天然趋于极权,而非必然走向民主。试看法国大革命之拿破仑皇帝,俄国革命之党治极权主义,即便以民主为由而兴起“革命”,最后也无不极权化为“专政”。回头看我国历史,亦无不如此,历次王朝“革命”,皆为易代,可是易代后,王权依然,且不断发展,其趋势,越来越趋于极权。
民主诉求,往往导致“革命”冲动,但“革命”越彻底,求民主则越如缘木求鱼。
原来,一切制度,均是妥协产物,连君主专制也难免。汉皇“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刘邦从“溺儒冠”转向“祭孔庙”,即从“革命”转向妥协。不知妥协,如秦、隋,皆独裁而死,二世而亡;知妥协,则如汉、唐,子孙绵延,气数较长。民主制更如此,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就是制度化的妥协机制。英国“光荣革命”,无疑是妥协的胜利,美利坚“合众国为一国”,非由兼并,亦无所谓“革命”,而是以妥协来建立“联合国”的民主制,将妥协用到了极致。因此,“革命”要适可而止,应以妥协继之。
对于“继续革命”的追求,不管以民族还是以民本的名义,不管以国权还是王权的名义,都必然经由“主义”之途通往极权主义。无论民族主义还是民本主义,无论国家主义还是王权主义,几乎所有“主义”,都有极权化冲动,就连自由,一旦被“主义”化了,亦难免露出一元化痕迹,而以普世价值自诩, ............

书籍插图:
书籍《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 插图1
书籍《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