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分析哲学_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超越分析哲学/(美)王浩著;徐英瑾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
ISBN 978-7-308-07862-7
Ⅰ.超…Ⅱ.①王…②徐…Ⅲ.①分析哲学-研究Ⅳ.①B08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52072号
超越分析哲学
[美]王浩 著 徐英瑾 译
策  划
景雁
责任编辑
王志毅
文字编辑
朱岳
装帧设计
王小阳
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政编码:310007)
(网址:http://www.zjupress.com)
排  版
北京京鲁创业科贸有限公司
印  刷
杭州杭新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640mm×960mm 1/16
印  张
27
字  数
369千字
版 印 次
2010年9月第1版 2010年9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308-07862-7
定  价
52.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
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0571)88925591
关于本书
封面
图书信息
前言
导论
1.本书的路线图
2.对于分析经验主义的驳斥
3.哲学王国的收缩
第一章 罗素和20世纪哲学
4.罗素和一个培根式的研究计划
5.罗素的哲学发展
6.罗素在逻辑方面的著作
第二章 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段插曲
7.在1911年之前罗素的逻辑观
8.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的态度
9.《逻辑哲学论》的结构
10.《逻辑哲学论》的公设
第三章 从维也纳1925到美利坚1984
11.维也纳学圈和其在美国哲学中的地位
12.卡尔纳普的著作和罗素、蒯因的关系
13.分析性和逻辑真理
14.本体论和理论
第四章 蒯因的逻辑否定主义
15.蒯因的生平和著述
16.蒯因的哲学体系
17.在历史视角中的蒯因的逻辑观点
第五章 元哲学思考
18.哲学预设
19.从“我如何知”到“我们知道些什么”
书后说明
参考文献
年表
译后记
前言
从某个角度看来,所有智性追求以及艺术追求,均为viii人类借以理解世界的努力方式(这里所说的“世界”既包括我们自己,又包括我们与世界其余部分之关联)。如若这种追求获得成功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再会使得事物本身继续保持原样,而会以变更我们的周遭环境或我们自身意识之形式,造成针对世界本身的某种我们所欲求的改变——无论此类改变是如何之轻微。平心而论,恰恰是对于“变化”的矢志不渝——如不懈地求新探奇,确立新目标,搜索达到目标的新方式,还有新发明、新发现、新气象之类——才可以使得人类心灵找到一个支点,以便更为有效地运作。在笔者看来,使得哲学——在知识爆炸且日趋多样化的当代,“哲学”的探求方式据说能帮助我们全面地理解世界之整体——变得愈加困难的一个核心因素,恰恰就是心灵的有效运作对于变化的上述依赖。
作为哲学探索的预备工作,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研究聚焦点本来就相当不易,且就哲学而言,做此项工作的难度还要远大于在其他学科中的情形。老实说,谁也不能打包票说我们的探究所试图捕捉的不是水中月、镜中花。这样看来,纵然一个目标看似“更高”,却未必“更好”——如果我们把“更好”定义为能够在实践中更大地增进我们对于具体事物的理解的话。众所周知,更具决定性的科学进展往往是在更为确定的研究方向上取得的,而这在这些研究方向中(甚至对哲学的特殊研究目的而言)也多会带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额外收获。
对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以全面理解世界为己任的哲学而言,若有某君不顾此类研究明显的低回报率,而出于某种原因依然决定为之献身,那么他就必定得寻觅到某种恰当的方式,以便对汗牛充栋的材料和彼此争宠的哲学问题进行海选。在这种情形中,“关于开端的问题”就变得异乎寻常的举足轻重了。这也就是说,我们很有必要去筛选出那些“基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林林总总的答案所试图解答的那一类问题。比如,康德就是如此表述他心目中的哲学基础问题:“人是什么?”他将该问题复又分解为X三个更为具体的子问题(1781/1787,A805—B833;1800,p.29):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在康德他老人家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纷纷扰扰两百个春秋已逝。在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筛选哲学基本问题时,或许不再会用这样大的口气。而为了不再以这种康德式的方式启动(或终结)哲思,在下不才,在此便对“哲学究竟得做点什么”这个问题作一番澄清。依笔者浅见,哲学研究的指导原则无外乎一条而已:忠实显露吾辈之所知、所信及所感的本相。
由该原则所指导的哲学研究,其实就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一种(注意:这里的“现象学”乃是物理学家所用的一个名目)。不过,我还是担心不少看官一看到此术语就会联想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或胡塞尔的现象学。为避此嫌疑,我便斗胆提议将“现象”(phenomenon)这个词根加上“描述学”(-graphy)这个词缀,由此造出一相当合理的新词“现象描述学”(phenomenography)以取代“现象学”。拙著就将步步为营地通过对于“现象描述学”的实质性意蕴的揭示,以图阐明这个目前还没有得到清楚界说的概念。这个名目的意蕴之一便是:哲学研究的重点便是对我们的所知、所信及所感的恰当遴选和排列,而不是像科学那样着重于发现,或像艺术那样着重于创造。而在所知、所信及所感三者之中,我建议我们先从我们的所知领域开始讨论。这样的次序安排既源于我目前的案头准备状况,亦显得与哲学传统的主流处理方式合拍,更印证了人类试图率先夯实那些相对确定的想法的自然企望。或说得再客观一点,只有经过“所知”这道细网的筛选(至少以惯常的俗套方式筛选之),“所信”及“所感”才有资格进入哲学——因为只有在我们的信念和感受为我们所知的前提下,前二者才能够为我们所用。老实说,即使像杜威这样对实践投以极大关注的哲学家,看来也与在下分享着这种关于“我们的所知”的态度(1929,p.297):
人类认知活动与世界的 ............

书籍插图:
书籍《超越分析哲学_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 - 插图1
书籍《超越分析哲学_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超越分析哲学_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