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刊2015年08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朱特最后的沉思
换一束新的光芒召唤历史
深谙人类道德心理的政治家
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
鲍培与拉铁摩尔:学术内外的纠葛
托克维尔的自由事业
民主的阴暗面?
短长书
从“俄源词”开始追寻
一场象征主义的革命
秋籁居的杂忆与杂感
中国经验:普遍的与特殊的
「重新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有以自觉而奋斗」:《新青年》的取态
斯楼应许附千秋
沦陷下的顾随与周作人
女传教士的中国历验
品书录
民族—国家的共识再造
《希腊哲学史》的三种方法
忠于欲望,有多难?
在灰色的句子间铭刻历史
塞维利亚的唐璜
佛教典籍中的一位希腊君主
杜度“杀字甚安”
一本书,四百年
《河南抗战老兵口述录》
朱特最后的沉思
作 者:苏光恩
《思虑二十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学家托尼·朱特(Tony Judt)的遗作。二00八年,他被确诊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俗称的“渐冻症”。而就在三年之前,他的鸿篇巨制《战后欧洲史》刚为其收获学术生涯中最高的荣誉。在患病期间,东欧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找到朱特,与他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对话,这些对话经过编排和整理,最终形成了这部《思虑二十世纪》。在对话的过程中,朱特的身体机能一步步丧失,并最终在该书出版的二0一0年去世。《思虑二十世纪》记录下了朱特最后的声音,它记述了他的生平,也留下了他对这个曾生活其中并在智识上介入的世界的最后沉思。
一
托尼·朱特一九四八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东欧犹太移民家庭。不过在他很小的时候,他们一家便搬到了伦敦南部鲜有犹太人居住的普特尼区。这是一个有意离弃自身族群的举动,朱特的父母也没有打算按一般的犹太人那样来培养他,他自小接受的是传统的英式教育。融入英国是他那迷恋英国文化的母亲一直以来的愿望(他那英国化的中间名“罗伯特”便由其母亲所取),而这种同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成功的,这种英式教育不仅让他拥有了良好的英文写作能力,同时也赋予了他一套文化上的参照系。不过他在同龄人那里得到的敌意始终提醒着他是个犹太人。
他的家庭有着十分浓厚的社会主义氛围,他的祖父早年是沙俄的社会主义政党“崩得”的支持者,而其父亲则是托洛茨基的同情者,或者说是个对斯大林主义持有异议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父亲送他的第一套大部头的著作便是多伊彻的三卷本《托洛茨基传》。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他很早便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以及乔治·奥威尔和阿瑟·库斯勒等左翼异见者的作品。这样一种家族氛围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他个人的政治信念,终其一生他始终是一名左派,但与此同时又与革命共产主义保持了明显的距离。正如他在对话中所言,吸引他的始终是那个作为政治评论家的马克思,而非作为革命预言家的马克思。
在中学时,朱特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者,他数度前往以色列,在基布兹里当个采摘香蕉和橘子的工人。这是他青春期时的浪漫情怀。但渐渐地,那里僵化的意识形态让他感到不自在,而且更重要的是,跟持沙文主义的犹太军官的接触让他意识到他的乡村社会主义之梦不过是场错觉。他怀着沮丧和厌恶之情离开了以色列。在三十年之后,他还常常回到以色列这个主题,成为其尖锐的批评者。
“六八年学生运动”(或“六八风暴”)爆发时,他刚好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本科生,他也参与了发生在剑桥的反越战大游行,并在一九六八年的春天前往巴黎。但他早年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熏陶使他对巴黎流行的观念—学生将取代无产阶级,成为唯一的革命阶级—本能上感到怀疑。这也使朱特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研究一直蔑视,因为它们一方面宣称拒斥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不以为耻地借用了马克思主义,只不过将工人阶级换成了学生、黑人、女性、同性恋者和一切对既有权力与权威配置感到不满的群体。
朱特在读博士期间获得了一份前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奖学金。在巴黎高师这座法国思想体制的中心,朱特学会了如何进行严谨而富有深度的论辩,不过在他自己看来,也同时沾染上了这种法兰西风格的缺点。也正是在巴黎,他结识了法国共产主义史学家安妮·克里格尔,后者坚持从历史上而非抽象的理论上来理解共产主义,对朱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事实上,朱特在毕业之后能够跨进剑桥的大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得益于安妮·克里格尔和另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乔治·李希特海姆的大力推荐。
因为际遇和个人的原因,朱特的学院生涯很长时间里都是在英国与美国之间来回辗转,他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伯克利分校和牛津大学等校。他在一九八七年去了纽约大学,这个他原本没打算长待的地方却成为他一生的终点。也许在美国这个略显偏执和狭隘的国家里,纽约是唯一带有世界主义气息—从而也更欧洲性—的城市。也正是在纽约大学,他创办了雷马克研究所,一个他可以倾听、结识、鼓励和提携年轻人才的论坛。
二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朱特早期的专业领域是法国史。他的第一本著作,也是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法国二十年代的社会党;第二本著作则是一份关于十九世纪晚期普罗旺斯的社会主义的区域研究。他之所以选择研究社会主义而不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共产主义,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对赢家不感兴趣。当然,他在后来也写过一部关于法国共产主义的著作,即《不完美的过去》,不过这是他对法国左派为何热衷共产主义的一种自觉反思。八十年代初,朱特在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结识了流亡美国的波兰历史学家扬·格罗斯,并通过他认识了不少东欧的知识分子。因为这些因缘际会,他所出身的东欧开始成为他新的研究领域。一九八九年东欧剧变发生时,他正好就在东欧,他当时就决定要写一本书来探讨这场剧变对欧洲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十余年的准备和酝酿之后,他最终完成了《战后欧洲史》这部皇皇巨著。
虽然是成名的历史学家,但朱特并不讳言自己在历史学方面基本上是个自学成才者。在他看来,他的史学训练大多源自他盲无指引的阅读,而其结果是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他在历史写作上也不太遵循那些既定的金科玉律,比如他就从不借助已有的二手文献来开展研究。这种“不专业”在他年轻的时候曾让他很没安全感,但随着年岁渐长,这反倒让他颇感自豪。他始终对经营一个历史学者专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读书月刊2015年08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