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与诗词关系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7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话本小说与诗词关系研究/梁冬丽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
ISBN 978-7-5161-3707-9
Ⅰ.①话… Ⅱ.①梁… Ⅲ.①话本小说—关系—诗词—研究—中国Ⅳ.①I207.419②I20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85912号
出 版 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赵丽
责任校对 韩天炜
责任印制 王炳图
数字编辑 周晏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 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 行 部 010-84083685
门 市 部 010-84029450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 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装 订 廊坊市广阳区广增装订厂
版 次 2013年12月第1版
印 次 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 1/16
印 张 20.75
插 页 2
字 数 326千字
纸书定价 59.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小说有许多不被西方小说文体兼容的民族特质,如“有诗为证”,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诗骚”传统的标志性特征,需要认真研究以正本清源。本书选择“有诗为证”代表性文体——话本小说作为切入点,立足于话本小说文体的本身,研究“话本小说”与所引入“诗词”的“关系”,而非话本小说中的“诗词”。力图全面、 多角度地分析话本小说与引入诗词的纵向发展脉络和内部关系,说明二者之间的独特性所在。话本小说与所引入之诗词,确实在体制、编创方式、叙事方式变更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经历了“离—合—离”之轨迹。
作者简介
梁冬丽,女,1978年生。百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方向为明清小说。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
序 发现问题的深度与理论上的深度开掘
中国古典小说,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中成熟较晚。但当唐代传奇小说的体制一露头角,便展示出中国古典小说独具的民族特色。其中叙事语言的文言化和小说叙事中的诗词引用这两个特色为学者们关注——前者,直接导致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分野:用文言文叙事者,属文言体小说,而后出现的用白话文叙事者,属白话小说。后者,则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中同时存在,以至小说叙事中“引入诗词”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无论文言抑或白话)的标志性叙事模式,甚至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文体显著的中国特色。
对于古典小说叙事中“引入诗词”,学界历来褒贬不一。贬之者,大抵以西方小说叙事理论为轨范,将小说叙事与诗词抒情对立起来,认为古典小说引入诗词为大弊;褒之者,则往往只是从诗词如何在小说中发挥其固有功能、并在小说叙事中产生特殊效应等视角进行研究和评判。众说纷纭。梁冬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独具慧眼,特将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话本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将视域聚焦在话本小说与诗词的“关系”上。力图在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寻释前人未曾涉及的、有关话本小说引入诗词的文体生成的原生态流程,并由此为起点,洞察该流程的演化、变异、流播、转型、回归等一系列文体发展的自身逻辑。这种在动态中对于历史遗存的辨析、甄别,使得有关文献在论题逐步开展与深入的过程中成为活色生香的、有序的外在系统结构——表现出作者缜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当然,也为整部著述的理论,提供出系统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献证据。
作者研究目的非常明确:分别从文体特征、创作方式、叙事方式各角度展开研究,系统、全面地阐释话本小说引入诗词的艺术特征及其效果,尽量“进入过程”,透视话本小说与引入诗词的关系的历史进程。牢牢抓住三条衡量尺度:一是话本小说作为“话本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性;二是话本小说编创方式的演变;三是话本小说的叙事方式。从而对话本小说体制演化、编创方式、叙事方式、叙事模式转变、文本变易与引入诗词的关系作全面的考察,可谓牵牛得鼻。
该著论述过程始终以话本小说体制为中心展开,以叙事方式为重点,以编创方式为难点,以文本变易为流传研究,其中每一章均以话本小说发展各阶段的演进过程、特点为中心考察话本小说与引入诗词的互动关系。如第一章专章探讨话本小说体制演化与引入诗词的关系。指出:诗歌偶然入子史之书的方式成为叙事性散文引入抒情性诗歌的最早形式,不过比较稚嫩。唐代俗讲、变文散韵结合的体制是话本小说体制形成的直接渊源。本事诗、诗话的“诗”与“事”之间的内在构成关系是话本小说编创时组合“诗”与“事”关系的范本。使人信服地彰显出中国古典小说中“有诗为证”的文本前源。尔后,以宋元话本为依据,条述“有诗为证”在话本体制的逐渐成熟中趋于程式化与规范化。但到了明末清初,拟话本体制的“分回”及“中篇化”,“体制压缩”及“笔记化”,使得话本小说引入诗词的程式发生结构性改变,诗词引入量明显减少,同时出现小说编创者自撰诗词增多、套语减少的现象。很显然,作者在辨析话本小说“有诗为证”之特征时,一开始就找准了两条纲绳:一是话本小说自身发生、发展、成熟、演变的线索;二是中国古典诗歌与叙事散文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包容而又各守家门、融通发展的历史线索。这,正是该著总论立论的基本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已经昭示出著者能够超越前辈,独辟蹊径,自发奇响——因为作者站到了发现问题、辨析原委、作出结论的制高点上。
由于这种辩证的历史眼光,遂使得其后几章的论述,亦紧扣历时性的线索,竭力从历史源头逐渐往下伸展探究的触角;横向则笼括共时性历史遗存,巨细无遗,细辨细考,娓娓道来。如第三章专论“话本小说叙事方式与诗词的引入”,这是该著的重点,也是作者展开论述的难点。之前尚无学者探讨过这个问题。
第一节谈“抒情性诗赋如何融入叙事性小说”,便直追“诗骚”和“史传”之源。这很有必要。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的“有诗为证”,正是源于中国学术启蒙阶段特重诗学传统的缘故。“诗”乃中国文统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话本小说与诗词关系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