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咏春拳之“守中用中”原理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条从正面百会穴正直下行至人中穴、咽喉、心窝、丹田,直至地面的中心线(如图),简称之为“中线”。咏春拳为什么提倡“攻守抢中线”呢?
一是因为“中线”是人体上的重心线,如果破坏了人的重心线,人自然会失去重心而倒地;其次是因为人体大多数的要害部位都集中在“中线”上,所以有效地打击对手的“中线要害”,也是击倒或击败对手的捷径。
当然,正因为攻击对手“中线部位”可轻易将敌击倒或击伤,那么,你在攻击敌方中线要害的同时更要注意守护好自己的“中线要害处”,这也就是咏春拳或是截拳道中的“守中用中”,也是咏春拳中最基本的核心指导理论。如不谙“中线”之原理,则很难臻至咏春拳之最高境界。
我们都知道咏春拳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拳术,它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巧”字,而“攻守抢中线”便已将这个“巧”字发挥到了极限,因为即便是一个体形瘦小的人,倘能在搏击中有效击中对手的“中线要害”的话,亦能迅速制敌。
当然真正的咏春拳高手还能在对手“拳抢中线”的同时,“后发先至”而反“抢”敌“内门”,即以我方的“中线动作”将对方的手臂从“中线”上“挤”出,而使对方的攻防动作只能处于外围,这一技击特点在咏春拳中又叫“里帘必争”,当然这也是有科学上的道理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我方已经严密地摒护住了自己的“中线”,那么对方便无法发起其威力强猛的直线攻击动作来,而只能以速度较慢的弧线形攻击动作从侧面(两侧)攻来,这样一来便处长了其攻击距离,同时亦延长了其作用时间,自然也就降低了其攻击效率,而我方则可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并进行有效的迎击或防御,而且我方在防御的同时仍可由“中线”直插进去而果断重击对手。
咏春拳之“经济节约线”原理的运用
所有与李小龙交过手的技击家无不惊异于他的快如闪电般的惊人攻击速度。据他自己解释,他的动作之所以往往可以快人一步,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反复训练与不断地快速击打来练习速度;二是他所使用的动作本身便已决定了它将拥有极快的速度。
李小龙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无论是咏春拳还是他后来所独创出的截拳道,都以那种简单、直接、强劲、快速的直线攻击动作为主(攻击动作通常分为“直线攻击动作”和“弧线形攻击动作”两种),原因是由于“直线”攻出的动作所走的路线最短,与那些弧线形动作相比,它节省了大量的运动时间与运行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对手抢先发起攻击,而我方却仍可后发先至迅速准确地击中对手。此种原理在初中课本中已经学到,叫“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如果把前一节中的“攻守抢中线”同这里的直截了当的省时、省力的“直线攻击法”相结合起来,便可得到这样一个理念:咏春拳的攻击动作之所以令人防不胜防,是因为它是由最短的路径去直接创击对手的“中线要害”或是距离已方最近的目标,从而大大增加了对手对此类动作出反应的时间与难度,此类动作的威胁性就犹如手持一柄利剑去直剌敌咽喉或心脏一般(西洋剑术都是把主攻手放在前面,以增大攻击的突发性,这一点正好与咏春拳的格斗风格不谋而合)这种威胁是令人胆颤心惊的。
正因为咏春拳的攻击动作贯穿了省时、省力、短促、突然的原则,所以才被冠上了“经济节约线”的名号。当然,这种科学而合理的原理与原则是咏春拳所独有的,最起码咏春拳也比别的拳派更加注重此等原理的运用与发挥。咏春拳中的“后发先至”并非它一定要求练习者做到,而咏春拳本身的技术结构注定了它可以这样做到。
咏春拳之“内外门”原理的运用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这句著名拳谚,那么这个“门”又到底是如何运用的呢?首先它起到一个防守的作用,不过相对于咏春拳来说,它所起到的作用好像更大一些,或者说在运用上划分的要更详细一些。
通常可把人体划分为两种:即“内门”与“外门”,一种是处于两手臂之外的称为“外门”,两手臂之内的则称为“内门”。在此种“内外门”之中,当对手的攻击处于外门时我方则根本不用理会。
另一种“内外门”原理是:把向前伸出的手臂之前半部分称之为“外门”,后半部分即上臂部分称之为“内门”,这种内外门之分是以自己的肘关节为界的。在实战时,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外门的打击动作皆用已方前手来格挡,同样的道理,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已方内门的动作皆用后手来防御。也就是说前手主要用来防御外门攻击,后手主要用来防御内门攻击。
在实战中,无论对方的招式如何变化,皆不外乎是置于自己的双手之“内门”或“外门”而已。当然我们应设法使敌双手置于已方“外门”,也就是设法使其双手离自己的“中线要害”远一些;或者说使其攻击偏离自己的身体。这就要求已方的双手应始终占牢“内门”这一关键部位,当然,这一要诀也是应与“守中用中”之诀结合在一起运用的,也可以说“守住内门”是“守中用中”的一种延伸。
如果你的双手能够始终守住内门的话,除了可籍此屏护住身体上的大多数要害部位外,即使已方在发起攻击时也会快捷许多,因为它亦基本上由中线直接发出,故同样可节省时间与距离。格斗讲求的是瞬间的闪电般快速反应,因此哪怕是仅仅快出几分之一秒时间,都可能会抢先击中对手并一击制胜。
咏春拳之“四门”原理的运用
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护呢?这就需要来研究咏春拳“挡四门”原理了,在这里且简称为“四门”原理。
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各种格挡法的依据(如右图所示/本图为李小龙早年所绘)。此“四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
具体施用标准如下:
一、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二、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记住,此时须一手防御另一手迅即攻击,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挡的同时,身体尽量不要有左右的摆动动作,以免影响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
四、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
咏春拳之“不动肘”原理的运用
在咏春拳中,“不动肘”主要是相对于防守而言,当然也并不是说在防御或格挡敌方的攻击之时已方肘部是完全不动的,而是肘部几乎不动或者应尽量少动,仅用手或前臂的动作来完成防御,以避免因已方手臂的过大防御动作而使自身更加暴露。
因为我们都知道,“摆桩法”或“戒备势”是防护最严密的姿势,你一旦发出攻击或去做过大的防御动作时,必会将你的手臂对自己的相应的要害部位的防护放开,从而遭到对手乘虚而入的突然打击,所以说你的防守动作应恰到好处,肘部尽量不要做幅度较大的动作。当然,“不动肘”最好能和咏春拳的其它要诀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和“四门”原理配合运用便可称得上是完美结合;
根据“不动肘”原理,手臂及双手的活动范围以“上至眉毛、下至大腿水平线、左右以两肩宽”为限度,在此标准内所构成的“四方形”内肘部当可发挥出最高效能。
通过李小龙以上讲解,我们可以具体得知“不动肘”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
一、以肘部为轴而用手臂去进行防御。也就是以肘关节为转轴而用手臂去做恰到好处的防御动作,这样既可以避免自身动作过大,又可以手臂的精简动作去迅速完成防御动作。
二、肘部不动本身就是对身体的最佳屏护。因为不动肘或者说肘部屈曲可用来有效地保护与封闭身体上的诸多要害部位,如肋、胸、腰等,同时手及手臂还可快速地去格挡对手的攻击动作。
三、肘部的“台风眼”作用。咏春拳中的“不动肘”原理就同台风的原理一样,它的风眼通常是静止的,但其外围却具有极其强大的威力与破坏力,不动肘的原理亦即以肘部为中心,而手及手臂则可以做任何方向与角度的动作,并由此产生极大地打击威力。在这里,肘部及乎是始终不动,肘部与身体的间隔差不多有10厘米。当然,肘部虽然不动而做为活动的轴心,但却不是僵化的,它可以做为一种辅助手部运动的有效装置。例如手与腕一旦无法控制对手的动作时,肘部可以做为辅助力量来协助手或腕化解对手的劲道与压力。
四、肘部不动还可保持咏春拳独有的“肘底劲”的优势而使手部强劲有力地攻出。也就是攻击时直接以肘部为动力并从“中线”上果断攻出,用短促的“瞬间爆炸力”去重创对手或“洞穿”目标。当然,这种中线攻击动作亦符合“守中用中”的要求。
咏春拳之“攻守合一”原理的运用
“功夫之王”――李小龙潜心练习咏春拳整整10年(1954年-1964年),后来的“振藩功夫”及“截拳道”也仍以咏春拳为根本,那么李小龙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咏春拳的修习呢?这实际上仍是由咏春拳的科学价值所决定的。李小龙是个讲求实际效率与注重效果的人,他决不会对无用的花招虚投入精力,相反,他却会对真正有用的东西苦练不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打击动作之所以快,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合理运用了‘攻守合一’的打法,故而会大提高打击速度。”
别的拳派的动作打法都是先“一攻”再“一防”,或是先“一防”再“一攻”,也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分成了两步或者两节拍去做,故而动作自然会慢一半。而咏春拳的打法则是“在防守的同时便进行反击”,亦即将别的拳派两个节拍才能做完的动作在一个节拍就可做完,用来节省一半的时间。你说李小龙的打击能会不快吗?搏击的取胜往往取决于关键性的“几分之一秒”或是“几十分之一秒”,所以哪怕是快一点点,你也会占得先机。也可以说咏春拳或截拳道一出手就具有攻与防两种意义,也就是它们没有单纯的防守,也无单一的进攻,而是“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样一来,就是防护(反击)却又可同时击中对手,说是进攻却又闪开了对手的攻击,总之是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不离防,防不离攻,讲求“攻守合一”与“消打合一”。
咏春拳之“长桥寸劲”原理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咏春拳是一种典型的近战拳术,它提倡以――短、快、脆、狠的动作于瞬间击倒或重创对手。正因为它的动作短快,所以出招迅速突然,所用的时间极短,因此对手极难防御。你自己可以尝试一下:一种从50厘米以外攻来的拳法,一种从20厘米外攻来的拳法,是不是前者更容易防守一些,因为它的运动规迹较长,所以你有足够的时间对此做出有效地反应,这样一来你就知道咏春拳运用“短小”或“短快”招术的秘密了吧!原来它是为了让对手难以防御而去专门设计的。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距离短,它发出的拳法之力道是不是就会相对小一些呢?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产生是因为大家对咏春拳不不够了解,因为武术中的劲力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快速精彩的短劲,也就是发出前后时间短、速度快、穿透力极强的类似于压缩的弹簧突然弹出时的劲力,这种劲起动的时间短及预动相当小,故对手极难发觉,也不容易防范;另一种则是以腰、腿、胯、肩节节相推顺势涌出的劲力,这种劲运行的距离较长,份量也很重,叫“长劲”。不过咏春拳所主张运用的是前面的那种“能入里透内”的具有“震荡力”的极强的短劲,无论是截拳道一代宗师李小龙,还是在海外有数千家咏春分馆的梁挺博士,都以超强的“寸劲拳”而著名。同时,在实战中运用“寸劲”还有一大优点,那就是一旦攻击落空时却不易影响自身的重心平衡。
咏 春 防 踢 击 金 律
进攻性踢击的金律:
格挡后立即踢击―――在你的对手完成他的进攻后;攻击部位不要高过他身体的中部;用前踢和直线踢击打过一个回合的向后退的对手;当看出对方欲发动踢击时,用腿在其进攻脚离地前截击。
防踢击的金律:
防好中心线迫使对方采取长一些的路线来攻击目标;训练你的眼睛观察好对手的膝关节,来判断其踢击的线路以及试图踢到的目标;快速移出对方踢击的路线并反击或截击;尽可能保持对方踢击的运动但要使其偏离目标以使其露出破绽接着踢他的支撑腿破坏他的平衡;缩小与对方的距离,并移出对方踢击的范围,同时移到他进攻手臂的外侧立即反击,使对方处于防守地位。
根据物理上的规律,同一时间一个力只有一个方向。物体向确定的方向运动时间越长,那么要改变他的运动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那么这是因为你想让物体向其它方向改变时,它已在自己原来的方向上移动。当对手用踢击来对付上肢攻击时,他的脚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路线才能攻击到你,距离就等于时间,所以较长的距离留给我更多的时间去反应,在对付踢击时,第一步是精确的训练你的眼睛或视觉反应,这样你就能及时的确定你的对手将如何攻击你和攻击你身体的部位。
传统的咏春拳教会你观察对手的肘来确定其上肢攻击的目标,用掌击肘部来格挡,这是因为肘的运动指示出整个上肢的运动。而上肢不可能在没有肘随着移动的情况下运动。膝关节对于腿来说恰如肘对于胳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因为距离等于时间,你应当保持好并对付好最急迫的威胁。直线攻击,即从中心线(你和对手身体中心的连线)攻击,你必须抵挡住这种最短线路的攻击,而且正面防守也易于实现,这样对手必须想办法绕过你的防守。
无论在任何时刻,只要可能你就奋力去使其攻击偏斜,稍稍把其撞击离原来的路线,但不要阻止其进攻,如果你阻止了对方的踢击,对方就处于一种可以再次发动攻击的状态,显而易见的,使对方踢击的腿保持运动并尽可能发现其弱点是非常重要的。控制住对手的攻击侧上肢,可使你掌握对方的平衡,而对手很难对你再次发动进攻。
如果对方踢击的目标在你身体的中部或中部以上,你应当用上肢格挡;如果踢击的目标在你身体的中下部或下部,一般情况下你应当用腿来格挡。当你采用幅度较兴的格挡时,你很容易能保持身体平衡并能进行迅速地回击。传统的咏春教练常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容他们武术中破踢击的方法:如果一个锤子对准钉子的头并用足够的力量打下去,将会把钉子一直敲进木板,但如果学着在锤子开始运动之时,判断好锤子下砸的方向并迅速做出反应,比如说让钉子头偏离方向,就完全钉子被钉入木板。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原理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