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挥尘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方汉文(1950— ),西安市人,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留美博士后,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美国图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特聘教授。
出版学术专著2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70余篇,专著代表作包括《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学拉康研究》、《比较文学高等原理》(修订版)、《西方文化概论》(第三版)、《比较文化学》、《比较文明史》等。另有小说与散文集多部。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前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在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为止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已经有了丰厚的知识产出和思想建树。它的异军突起,是当代中国一道引人瞩目的学术文化景观,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鲜明印证,也是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
三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史已经表明,要在人文研究及文学研究中建立世界观念和视野,要把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加以考察和研究,要把外国文学放在中国文化立场上加以审视和阐发,要连接中外文学,要打通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壁垒,要把细致微观的实证研究与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相结合,那必然会走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这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比较文学”是学术观念、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世界文学”则是学科资源与研究视野。它在贯中外、跨文化、通古今、越科界的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上的优势,使其无可替代地成为当代中国学术文化中最有时代性、最有包容性、最有创新性的高端学科之一。
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比较文学不仅在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等方面生产了大量的新知识,而且逐步建立了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理论普适性的学科理论系统,逐步完善了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等分支学科,在学术成果的质与量上已居世界各国之首,还全面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外文系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中国比较文学成为当代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和中心,代表着世界比较文学兼收并蓄、超越学派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收在这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的作者,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上,是继季羡林、乐黛云等老一辈学者之后的第二代学人。这些作者固然只是第二代学者中的一部分,却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现年多在四十五至六十五岁之间,从学术年龄上说大体属于中壮年,都是各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大都在1980年代后走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道,1990年代后崭露头角或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后的十几年里,更成为我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界的中坚力量。他们有幸拥有了可以安心治学的环境,赶上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既抬头看世界,又埋头务笔耕,既坚持学术的严谨,也保持思想的活跃,充分展示了中国学者的文化立场,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的学术优势和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取得了与时代要求相称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个人学术履历的证明,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份奉献,更成为新时代“国人之学”即“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二十卷,选题上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理论为主,以讲述和示范学术方法为要,涉及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基本理论、比较诗学、东方文学及东方比较文学、西方文学及中西文学关系、世界文学总体研究等方面。各卷均按一定的范围和主题,将作者有原创性、有特色的成果收编起来,将大学讲堂搬到书本上来,以读者为听众,以写代“讲”,以言代“堂”,深入浅出,以雅化俗,汇集中国比较文学第二代学者中的代表人物,以使五指成拳、十指合掌,形成大型丛书的规模效应,得以占书架之一角,入读者之法眼,从一个侧面展示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而且,不同作者及著作之间也可以相互显彰、相互映照、相互补充,读者也可以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在参读和比照中领略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和世界文学,得窥比较文学殿堂之门径。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资助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支持,编者和作者深表谢意!
愿“讲堂”满座,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事业更加繁荣!
王向远
2014年4月20日
自序
“艺文挥尘”取前人的两种说法,合在一起,作为书名。
“艺文”一语来源是《汉书·艺文志》(以及《艺文类聚》)等名。“艺文志”原本是官司史中对于当时所存典籍的存目成编,也称经籍志。从《汉书》中首载。到了唐代欧阳询等编的《艺术文类聚》中,体例已经大变,将事类在前,诗文在后,成为中国类书之首了。如果按章太炎的说法,《艺文志》其实就是中国文史研究的发轫之作,“艺文”是中国的“文”的代称,这是明确的了。当然,古人的文包括极广,相当于当代的文史哲,实际上是指以文学中心的文化研究。在此,我们借用前人的这一说法,来表达世界文学史的研究,特别是21世纪以来,美国的“世界文学重构”中尤其重视“跨文化”的研究,也正合了本书的宗旨,即从理论与文本解读中,实现一种跨越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化体系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
“挥尘”就是解除旧说,发扬创新精神的意思,当然其中既有当前所提倡的“理论创新”,也包括了索隐探幽的历史考据,而这种考据恰恰是当前的文学史研究所急需的。所以前人王海清的《挥尘录》一类书名的意义也都在于此。
前人论文章主要分三类:义理辞章和考据。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研究、文本研究和历史阐释。其实正所谓新学旧学理不二端,笔者讲授世界文学课程,也主要是进行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目的不过是在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既非立异,亦非苟同。因此本书中依将分为三辑。
世界文学史的讲授在我国学术来源并不太久,从20世纪初期起,“世界文学史”在国内滥觞,20到3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文学史”研究的高潮,如郑振铎的《文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6),项晓敏主编的《世界文学史》(上海东华图书公司,1932),啸南的《世界文学史大纲》(上海乐华图书出版公司,1937)。较早的译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艺文挥尘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