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新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美学原理新编/杨辛,甘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2007.12重印)
ISBN 978-7-301-03121-6
Ⅰ.美… Ⅱ.①杨…②甘… Ⅲ.美学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Ⅳ.B83-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192485号
书 名:美学原理新编
著作责任者:杨 辛 甘 霖 著
责任编辑:王立刚
标准书号:ISBN 978-7-301-03121-6/B·153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pkuwsz@yahoo.com.cn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出版部 62754962
编辑部 62752025
印 刷 者:河北滦县鑫华书刊印刷厂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850mm×1168mm 32开本 12.875印张 323千字
1996年6月第1版 2011年11月第30次印刷
定 价:19.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注释
□□□□□
本书中所出现的如上方框同原版纸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第二节 为什么学习美学
第三节 怎样学美学
第四节 教学基本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二 美和自由创造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第三节 美和丑
一 什么是丑
二 美与丑的关系
第四节 美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美的产生
第一节 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第二节 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第三节 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美
第二节 人的美
一 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的联系
二 人的美重在内容
第三节 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第五章 自然美
第一节 美学中的一个难点
第二节 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三节 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第四节 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第六章 艺术美
第一节 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
第二节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
第三节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第七章 意境与传神
第一节 意境
第二节 传神
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原则
第二节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九章 形式美
第一节 形式美的特征
第二节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第二节 美学史上对崇高的探讨
第三节 崇高的表现
第十一章 悲剧
第一节 悲剧的本质
第二节 悲剧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悲剧
第十二章 喜剧
第一节 喜剧的本质
第二节 喜剧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第三节 喜剧形式的多样性
第十三章 美感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第二节 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第三节 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第四节 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第十四章 美感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感觉、知觉和表象
第二节 联想和想象
第三节 情感
第四节 理解
第十五章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第一节 美感的差异性
第二节 美感的普遍性
第十六章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第一节 “移情说”
第二节 “心理距离说”
第三节 “直觉说”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派
第五节 “心理分析学”派
第十七章 美育
第一节 美学史上对美育的探讨
一 中国古代关于美育的论述
二 西方古代关于美育的论述
第二节 美育的本质特征
一 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 美育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
三 美育是在个人爱好兴趣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第三节 美育的任务和意义
一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时代的要求
二 美育的基本任务
第四节 美育的实施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地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的理论。首先是各个部门艺术的理论,如音乐有乐论、绘画有画论、诗歌有诗论、舞蹈有舞论、书法有书论等等。在这些部门艺术的理论中已经涉及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根源等问题,中国古代乐论中就提出了美在和谐的思想。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提出“和”的范畴。“和”与“同”不一样,“同”是单一,“和”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如音乐中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刚柔等的相反相成,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的《乐记》,对音乐的根源、特征、作用都有较系统的论述。在《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1)
意思是音是由人的感情产生的,而感情是外界影响的结果。这里所提的“心”与“物”的关系就带有哲学意味,实际上就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乐记》中的这些思想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对长期的音乐实践经验的总结。《乐记》的著者和成书时间尚有争议,据有的学者考证不会迟于纪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末期。从我国出土的文物看在战国初期音乐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文物,其中有一套编钟,由八组六十五钟组成,分上中下三层,音色优美,音域很广,可以演奏一些现代的乐曲。中层的三组甬钟音色嘹亮,可充当演奏主旋律用,下层的甬钟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可以起烘托气氛的作用(上层的纽钟因音列不成音阶结构,作用尚在探讨)。同时出土的还有编磬,三十二件石磬,分两层悬挂,按大小次第排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编磬等的发现,象征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辉煌的文化艺术。它不仅说明一种音乐理论是在长期音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美学原理新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