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解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经典小说解读/孙绍振著.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5
魅力经典丛书
ISBN 9787544463331
Ⅰ. ①经… Ⅱ.①孙…②徐… Ⅲ. ①小说研究-世界 Ⅳ. ①I10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90476号
经典小说解读
孙绍振 著
出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教育出版社
易文网www.ewen.co
地址:上海市永福路123号
邮编:200031
发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
经典小说解读
孙绍振
上海教育出版社
目录
小说理论:打出常轨和情感错位
解读方法: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第一编经典小说个案微观分析
《社戏》:杂文的讽刺与人性的抒情的统一
《故乡》:审美“故乡”的必然失落和“新的生活”的无望向往8
《祝福》: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1]
附: 鲁迅笔下的八种死亡[4]
《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偏爱《孔乙己》?[1]
《阿Q正传》:阿Q死到临头还不痛苦是不真实的吗?
《铸剑》:英雄赴义的颂歌和荒谬死亡的反讽
附: 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问题
《三顾茅庐》:对英雄的诗化、神化和宿命的悲剧化
附: 鲁迅是否忽视了《三国演义》的奇谋决定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在情节中的作用
《范进中举》:双重的喜剧性
《香菱学诗》:诗话体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妙在情感互动的错位脉络
《山地回忆》:以进攻姿态表现亲密感情
《百合花》:在非爱情关系上的两性心理错位
《陈小手》:对救命者任意枪杀的“委屈”
《十八岁出门远行》:寻找精神的“旅店”
《我们看海去》:如何拉开人物心理的多维错位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幽默、讽刺和抒情的交融
《墙上的斑点》:以无序的自由联想揭示思想的不自由
《项链》:一个女人心灵的两个层面
附: 美国新批评对《项链》的分析[4]
《珠宝》:假珠宝一旦变成了真的
《麦琪的礼物》:最没有用的最美
《最后一片叶子》:潦倒的画家变成诗化的英雄
《变色龙》:喜剧性的五次递增
《装在套子里的人》:挣不脱精神“套子”的悲喜剧
《娜塔莎》:有情人之间的情感“错位”
《最后一课》:表层心理与深层心理的反差[1]
《不会变形的金刚》:和变了形的心灵对照
《我的叔叔于勒》:少年感觉中对叔叔三重评价的荒谬
《艺术品》:好心导致尴尬的循环
《黑珍珠》:生理的长大和心灵的成长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人性贪婪的虚妄
《黑羊》:人类社会深邃的荒谬
《皇帝的新装》:以没有个性的共同心理奥秘取胜
《猫的天堂》:在物质富足和精神不自由之间
《牛虻就义》:面对刽子手的精神优越
《保修》:现代科技带来的黑色幽默
第二编经典小说人物分析
薛宝钗、繁漪和周朴园是坏人吗?
关公不顾后果放走曹操为什么是艺术的?
赤壁之战的魅力何在?
为什么猪八戒的形象比沙僧生动?
安娜·卡列尼娜回家看儿子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据[1]
关公崇拜的奥秘:史家的人和民间的神的统一
李逵杀四虎为什么不及武松打一虎生动?[1]
第三编经典小说艺术技巧分析
情节中的“补笔”和“伏笔”
孩子杀死婴儿后为什么情节中断?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和海明威
叙述语言为什么不精练?
什么才叫叙述的精练?
风景描写和肖像描写:情感特征的主导性
小说对话中的心口“错位”
后记
自 序
小说理论:打出常轨和情感错位
一般读者阅读小说作品,仅凭直觉就能判别小说的档次。但是,课堂上的阅读,或者专业的阅读要有理论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可靠的。有些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理论,极可能破坏读者的艺术感受。
目前,在中学和大学的课堂上,有一种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一分析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这是个非常荒谬的理论,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的实际情况,因为有的小说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尾,有的没有开端。其实,到了19世纪下半叶,以契诃夫、莫泊桑和都德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家就已经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代之以“生活的横断面”结构。这种结构不追求传记式的连续性叙述模式,而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最明显的不同是,开端显得很不重要,往往是从事件当中讲起,开端退化为后来的某种不着痕迹的交代,更不在乎严格意义上的结尾。比如《项链》,明明知道耗费了十年辛劳的项链是假的,却戛然而止了。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结尾应该是把真项链拿回来以弥补马蒂尔德青春耗损的代价。但是,小说却不了了之。早在五四时期,胡适就在《论短篇小说》中说,所谓短篇小说,并不是篇幅短小的意思,而是有一种特别的性质。他为短篇小说下了一个定义:“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1]
他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树身的“横截面”,看了“年轮”就可能知道树的年龄。胡适以自己翻译的都德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和莫泊桑的《羊脂球》《二渔夫》为例,说明这种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断”的情节构成方法,针对的就是传统所谓的有头有尾、环环紧扣的情节构成。这在五四时期新锐小说家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共识。鲁迅有时走得更远,他的《狂人日记》几乎废除了情节。而《孔乙己》则把“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去,只写了酒店里的三个场景,写到第二个场景时孔乙己还没有出场。
关于全过程的情节理论,据我考证,是从苏联学者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那里来的。这个《文学原理》原为苏联教育部核准的文学理论教材。原文是这样的:“和生活过程中任何相当完整的片段一样,作为情节基础的冲突也包含开端、发展和结局。”在阐释“发展”时,又提出:“运动的‘发展’引到最高度的紧张,引到斗争实力的决定性冲突,直到所谓‘顶点’,即运动的最高峰。
[2]
这个补充性的“高峰”,后来就被我国某些理论家和英语中的“高潮”(climax)结合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苏联的文艺理论早已被废弃,季莫菲耶夫的“形象反映生活”“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党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早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经典小说解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