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风俗史: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明代汉族风俗
第一节概 述
第二节明代汉族生产风俗
第三节明代汉族生活风俗
第四节明代汉族礼仪风俗
第五节明代汉族岁时风俗
第六节明代汉族信仰风俗
第七节明代汉族社会风俗
第二章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第一节概 述
第二节清代前期汉族生产风俗
第三节清代前期汉族生活风俗
第四节清代前期汉族礼仪风俗
第五节清代前期汉族岁时风俗
第六节清代前期汉族信仰风俗
第七节清代前期汉族社会风俗
本卷后记
第一章明代汉族风俗
第一节概 述
一、历史背景
公元1351
年至
1368
年历时
17
年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统治的元王朝,废除了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改造了蒙古贵族强加于广大汉族地区的落后的生产方式,解放了生产力。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朱元璋,顺应历史潮流,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建立了明朝,开启了汉族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于
1368
年于南京登基,到
1644
年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共享国了
276
年。考察明代社会
276
年的历史,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中央集权政治高度强化
1368
年朱元璋登上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君主宝座,明王朝建立。明王朝建立伊始,一方面通过官制改革,废丞相制、罢中书省,设六部尚书和行省,扩充监察机构和建立内阁、督抚制度,完备法律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
“
政皆独断
”
的中央集权政治;另一方面,倡导尊经崇儒,奉程朱理学为正宗,并实行严格的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制度,建立完备的官学,推行森严的文字狱,实施文化专制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明代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封建统治逐渐腐败、封建统治者日益腐化,宦官权势膨胀,厂卫横行,各类矛盾激化,政治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丛生。使整个社会处于“
天崩地解
”
之状态。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如狂澜翻卷,终于推翻了统治中国大地276年的朱明王朝。随着满州贵族的入关,铁蹄所至,哀鸿遍野,汉民族文明的发展又一次走向曲折的历程。
2.
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在经济上,明初统治者实行奖励农耕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垦荒的措施,并重视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使明初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了稳定的环境和宽松的政策,从而使明代农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耕地面积得以不断拓展,水利设施得到改善,排灌技术进一步改进,耕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高产作物得以引进并迅速推广。到明代中叶,单产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大提高,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宋代,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明代后期,在东南沿海地区,商品性农业兴起,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广泛,流入市场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结构经历着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明初,手工业中官营占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在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造船等各个手工业部门民营手工业已超越官府手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丝织业、棉布加工业、矿冶业、榨油业等部门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日益发达,为社会提供的商品日趋丰富、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刺激了明中后期商业经济的繁荣。崛起了一些地区性商业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徽州的徽商,山西的盐商,福建的海商等。明初曾实行过的严厉海禁,隆庆年间被部分地开放,海外贸易得以空前发展,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自由的民间贸易逐步占海外贸易的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的繁荣刺激了城镇化的提高,商业性市镇在全国普遍建立,正德《姑苏志》所载该府市镇竟达73
个之多,万历《湖州府志》所载该府市镇也达
20
余个。在江南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星罗棋布的市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市镇网络,并呈现出很多的专业化特色。如松江的朱角家镇,
“
商贸凑聚,贸易花布
”
;嘉定的新泾镇,
“
为棉花管履所集
”
;吴江的盛泽镇,
“
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
”
。同时,作为各级行政中心的城市,其经济机能越来越强,京都北京,
“
四方货物无不毕集
”
;陪都南京,亦是
“
商贸凑聚之地
”
;东部的苏州、杭州,岭南的佛山、广州,西北的西安等几乎每个城市内都设有几处定期的集市,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城镇市民队伍越趋壮大,成为汉族社会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3
.思想文化
“
异调新声
”
商品经济是最活跃的因素,一经松绑,势如奔流,很快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主张“
崇本而祛末
”
,将
“
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
”
划为
“
游民
”
,予以逮捕;并规定商贾之家不许穿细纱,在社会地位上予以贬抑。明中叶以后,在广大市民中传统的重本轻末观念受到冲击,工商皆本的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如张居正认为
“
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赵南星提出:
“
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
”
;王阳明主张
“
四民业异道同,等尽心焉,一也。
”
其次,引发了汉族城市社会追求豪华、享乐和舒适的高消费热潮,传统的以俭朴为主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城市居民上层的富家大户,住必绣户雕栋,花石园林;宴饮一席间,水陆珍馐数十品;服饰一掷千金,视若寻常;器用则不惜以金银作溺器。归有光谓徽州盐商
“
连屋列肆,乘坚策肥,被绮縠,拥赵女,鸣琴砧屣履。
”
这股追求奢华的浪潮,是对明初钦定礼制的反叛。在物质生活中冲击等级名分大防的后果,必然伴随在观念上背离传统的礼教,由此催化出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
“
异调新声
”
和勃勃生机。
在思想和学术领域,明中期王守仁“
心学
”
崛起,并得以广泛传播。
“
心学
”
以
“
心
”
为本体,把人的主体意识提到相当的高度,强调
“
吾心
”
之
“
良知
”“
是自家的准则
”
,不以圣贤经书理学教条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将常人与圣贤等同,从而动摇了明初被奉为正宗的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冲破其思想禁锢和僵化局面,将明初形成的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汉族风俗史: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