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怎样阅读文学作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写在前面
正文
上编 文学作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性质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层次
第三节 文学形象的审美类型
下编 文学阅读
第一节 文学阅读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文学阅读的对象与主体
第三节 文学阅读的步骤
写在前面
北京大学每年都会给全校本科生们开设数百门通选课,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乃至书画、音乐、艺术领域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其中,有些课程的火爆程度严重超出了想象——“世界电影史”这门课定员200人,选课的人数超过了400人,下午1点上课,要是在12点半之后才走到教室,那就必须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寻觅宝贵的座位了,此情此景中,坐在地上的、窗台上的、暖气片上的同学大为常见。你如果认为,这样的座无虚席大多出自电影本身拥有的强大群众基础,那就“TOO YOUNG TOO森破”了,同样的情景照样出现在“地震概论”课堂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地震概论”,这样一门似乎朴实无华、枯燥乏味的课程,照样拥有大批拥趸。从最初开设一个班,到后来的两个班,甚至到了三个班同时授课,“地震概论”课的规模不断扩大。
是不是跟我一样,很想说“哇哦”?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是各位授课老师魅力的感召。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这些课程的魅力,我们精选了一批备受北大学子追捧的课程,然后再将其中的精华萃取出来汇集于此,最终形成了您看到的“最受欢迎的北京大学通选课”系列电子图书。这个系列中所有的内容均出自课程授课教师之手。为了保证大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领略到课程精髓,我们只是选择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并没有进行整体的呈现。
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奉上的“一小斑”,当然,更衷心期待您能因此进一步窥到“全豹”。(本系列所有课程教材均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沉淀下来,终将成为智慧。
在这条路上,希望我们的小书能跟您一起走得更远更远。
正文
上编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方面,文学作品体现着文学创作的审美创造成果;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又为文学阅读提供着审美对象。
文学作品以文本的形式存在和流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三个基本环节之中,文学作品往往被人们视为文学活动的代表。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性质
文学作品是作家遵循美的规律、运用语言所创作的特殊文本。这一特殊文本,呈现着感人的艺术世界,拥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并为读者的能动参与提供着广阔的空间。
一、 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审美性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属性。文学作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凝聚着艺术美。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基于自身对现实的审美掌握,而在创作过程中,总是能动地把握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将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融入其中。于是,作为文学创作成果的文学作品,便自然地成为了艺术美的特殊结晶。
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最集中最生动地展示了艺术美。深层的审美内蕴、美的形象体系和外在的美的形式,交融化合,浑然一体,建构起文学作品具有永恒魅力的美的艺术世界。
文学的审美价值,在文学作品这一环节得到了充分体现。文学作品以其独具的艺术美,激荡着读者的情感,诱发着读者的想象,润泽着读者的心灵,陶冶着读者的人格,净化着读者的灵魂,呼唤着读者的自我意识,培植着读者的人性尊严……总之,文学作品全方位地满足着人类对美的渴求。
二、 文学作品的未完成性
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尚未最后完成。这里所谓的未完成,并不是指作家的写作没有写完定稿,而是指文学作品的真正完成还有赖于读者的参与。文学作品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而自觉创造的,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其自身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才能得到确认和证实。在这一点上,文学作品与人类的物质产品是相通的。马克思在研究物质生产规律时指出:“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 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当然,作为精神产品,文学作品也有区别于物质产品的地方,那就是文学作品在被读者阅读时不会像物质产品一样绝对损耗。
20世纪的一些学者,对文学作品的未完成性做了相当充分的阐释。法国的萨特在《为何写作》中说:“文学客体是一个只存在于运动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显现出来,就需要一个叫做阅读的具体行为。”“正是由于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才使那个虚虚实实的客体得以显现出来。”德国学者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那种需要被观赏者接受才能完成的游戏。”“我们已经看到,艺术作品是在其所获得的表现中才完成的,并且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阅读过程中才可能完成。”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审美能量还只是潜在的。正是借助着无数次的读者阅读实践,其审美能量才得以逐渐释放,其自身也才得以逐渐趋向于完成。
三、 文学作品的开放性
文学作品不是独立自足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文学作品面向读者开放,随时期待着与读者的对话、交流,期待着读者的能动参与和再创造。接受美学的核心人物姚斯曾经谈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具有开放性的文学作品,在自身的各个不同层次,往往都预留着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而这些未定点和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的填补和充实。未定点和空白的存在,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正常状态。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代表者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未定点和意义空白,决不像人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作品的缺陷,相反,它们是文学作品产生效果的重要根据。”“如果一部作品缺乏或没有未定点和空白,就不能算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根本不能算是文学作品。”伊瑟尔还特别将文学作品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怎样阅读文学作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