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Cover illustration © Hiroyuki Izutsu
书  名 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
作  者 许钧; [法]勒克莱齐奥著
责任编辑 王理行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75243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我所认识和发现的勒克莱齐奥——代引言
勒克莱齐奥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追踪
小说家要带读者走出封闭
教育与人生
存在、写作与创造
文学,是诗意的历险
语言、写作与创造
我所认识和发现的勒克莱齐奥
——代引言
许钧
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在南京大学
“在夏日的灼热里,在这碧蓝的天空下,她感到有那样一种幸福,那样一种盈溢了全身,简直——叫人有点害怕的幸福。她尤其喜欢村庄上方那一片绿草萋萋的山坡,斜斜地伸往天际。”
这段文字出自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流浪的星星》,是袁筱一译的。拿莫言的话说,袁筱一的翻译很出色,很传神,能让我们感觉到原作生命的律动。确实,勒克莱齐奥的文字原本就是波澜不惊,却又隐隐地显出空灵、恬淡与诗意。在中国读者与勒克莱齐奥特殊的缘分之中,当我们与这样的文字相遇时,我们心底最柔和的地方会漾起一丝涟漪。
初次接触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是在1977年。那时我还在法国留学,读到他的成名作《诉讼笔录》,荒诞的气氛、深远的哲理寓意和新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书中那个看似疯狂却异常清醒的亚当,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1980年,勒克莱齐奥的《沙漠》问世,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设立的首届保尔·莫朗奖。南京大学中文系的钱林森先生得到此书,与我分享。就写作方法而言,《沙漠》与《诉讼笔录》有明显差异,小说主人公拉拉与亚当也呈现了不一样的面目。我细细阅读《沙漠》,写了一万余字的故事梗概,试译了近两万字,郑重推荐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这部作品的中译本问世,书名为《沙漠的女儿》。这部小说故事乍看上去不是特别吸引人,但仔细品味后,让人觉得其中别有深意。书中勒克莱齐奥把非洲大沙漠的荒凉、贫瘠与西方都市的黑暗、罪恶进行对比和联系,把那里的人民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与主人公拉拉反抗西方社会的种种黑暗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不仅在布局谋篇上显出匠心,而且非常有思想深度。在1980年代初,我们选定这样一部作品来翻译,一方面诚然和小说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意识形态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深深地折服于小说的文学魅力。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法国伽里玛出版社与勒克莱齐奥取得了联系。他不仅细致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还为我们的中译本写了序,为他的作品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表示感谢,并在序中就小说主题作了精要的解说。
再度与勒克莱齐奥结缘,是在1992年。这一年,我译的《诉讼笔录》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作为勒克莱齐奥初期作品的代表,在形式上与1960年代法国兴盛的新小说派有类似的追求和革新,但不同的是,他没有在对形式的过分追求中忽视思想的表达。书中主人公亚当·波洛离家出走,“寻找与大自然的某种交流”。在世人眼中,他只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上、在大城市中流浪的人,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精神病院,与世隔离。《诉讼笔录》从亚当原始化、非人化、物化的奇特感觉方式出发,准确地表达了亚当对现代文明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文明的深刻反省。可以说,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倾向和对现代社会过度物质化的激烈批评。
《诉讼笔录》中文版出版一年后,我与这位神交已久的法国作家终于有了第一次见面的机缘。1993年,法国驻华大使陪同勒克莱齐奥夫妇来南京与我会面,我们有机会在一起谈他的作品,谈翻译。他对我非常支持,不仅认真解答我提出的问题,还予以我极大的信任。后来,他每有新的作品问世,都会第一时间寄给我,如我指导的研究生袁筱一、访问学者李焰明翻译的《流浪的星星》《战争》都是他寄给我的。在我们那次谈话中,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颇为感动:“你翻译我的作品,就等于参与我的创作,我给你一定的自由。”作为一个研究文学翻译理论出身的学者,听到自己欣赏并译介的作家对于自己的翻译活动如此尊重和信任,我内心的那种欣慰和感动难以言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了一个近乎神圣的使命——让勒克莱齐奥在中国“再生”。
从1983年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中文版首次为国人阅读开始,到2008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之间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他的作品始终以其严肃的文学追求和坚守的人文立场在中国文坛上受到好评。2008年1月,他获得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品是他的《乌拉尼亚》。在致中国读者的信中,他说:“我写《乌拉尼亚》是为了纪念战争岁月……正是在那时,为了克服焦虑,我们创造出一个国度……决定给那个国家取个天上的缪斯的名字:乌拉尼亚……我们因此排解了不少忧愁。几年后,在墨西哥的米却肯州生活时,我发现一个印第安人自治村庄……采用的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模式。那是一次建立理想社会的尝试,致力于消除等级与贫富差别,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各自的手艺和学识。当然,那个乌托邦最终落空了。但是,米却肯州的印第安人依然怀念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着在美国影响下的现代社会无节制扩张的资本主义势力。正是这种经历使我萌生了写一本现代版《乌托邦》的想法……我并不想借此批评当下的墨西哥,也没有给我的小说赋予什么社会意义。我仅仅希望通过这本书,使那曾经给哥哥和我以勇气,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的幻梦获得重生。”我之所以长篇引用勒克莱齐奥的这段话,还是缘于一种感动,感动于作家内心不灭的理想之光。是的,勒克莱齐奥是一个批判者和反思者,他把批判转化为对孩童心灵一般脆弱的灵魂的关注,让这些最易受伤的灵魂用最细腻的感触来言说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对公正的向往,这貌似无力的背后,深藏的是怜悯的无限力量。
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用“新的断裂、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 ............

书籍插图:
书籍《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 - 插图1
书籍《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