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怪杰——林纾:译界之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文化怪杰:林纾:译界之王
作者:连燕堂
排版:AGOOD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ISBN:9787205083472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译书也好,维新也罢,他终究是个旧人。
一、
出身贫寒而刻苦力学
1921年秋,林纾撰《七十自寿诗》二十首,略述生平遭际,其中第一首就说:
畏庐身世出寒微,颠顿居然到古稀。多病似无生趣望,奇穷竟与饿夫几。回头未忍思家难,傲骨原宜老布衣。今日王城成小隐,修篁影里掩柴扉
1
。
中国知名人物中出身寒微的并不少见,但像林纾这样穷苦困顿到形同饿夫,并且旋起旋落、灾祸不断的却也不多。
福建姓林的很多,但林纾这一支并非土著。其十世祖自金陵(今南京一带)迁居闽县之莲塘村,世世代代,俱是农夫,过着土里刨食的艰难生活。
据林纾在《先大母陈太孺人事略》(见《畏庐续集》)中说,到他祖父那一辈,因为母亲(林纾的曾祖母)双目失明,生活益艰,便离开土地,到城里去做工。具体做什么工作,现在已无可考实,但从收入很低这一点来看,大概也不外卖苦力或跑腿打杂之类。除一日两餐外,主人每月只给一千二百钱,根本不够养家,所以林纾的祖母和大姑还得没日没夜地做针线活,每天可得百钱。即便这样,还是填不饱肚子。当时林纾的父亲刚会走路,家里每天熬两顿稀饭,先捞稠一点的给七十高龄的曾祖母,然后喂父亲,祖母和大姑就只能喝点稀汤了。
林纾与夫人、儿子合影
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几年,曾祖母八十一岁上去世了。这时父亲已经十三四岁了,便出去做了童工,多了一个人赚钱,林家的生活渐渐有所改善,林纾的叔父也有机会读了几年书。
林纾的父亲,名国铨,字云溪,是个很能干的人。年龄稍长,受到城中某公的赏识。某公经营官盐,把建宁二路的生意全权委托给他,几年间,确实赚了不少钱,于是拿出一千缗,在城里玉尺山脚下典了一所房子居住。
林家虽然有钱了,但是没有地位,经常受到土豪劣绅的欺负。当时福建流行一种铁钱,一千个铁钱顶一百文铜钱。林国铨典房子的时候,典券中只写了钱数,而没有注明是铜钱还是铁钱,因此让人钻了空子。
有个叫陈莲峰的,是位举人。当地民风醇厚,素重科名,举人的身份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是这位陈举人却寡廉鲜耻,武断乡曲,鱼肉百姓。
一天,陈举人让人提着一千五百缗铁钱,到林家赎屋,实际上只值铜钱一百五十缗。
林纾的父亲往建宁贩盐,不在家,祖母陈太孺人出面与陈举人理论,老太太义正词严地说:
“先生科名中人,异日即为他省之官吏。狱贵察情,宁不知铁钱千权抵铜钱百耶?老妇辛苦哺儿,幸儿能典屋以安老妇,今先生必欲覆吾巢何也!”
陈举人理屈词穷,不能正面作答,于是大施淫威,“飞掷杯碗,摧折几案,隳突咆勃如悍吏”,威逼交出典券。陈太孺人叹气地说:“果读书人不可理喻者,老妇受赎还屋可也。”随即掷券于陈,一月后移家于城外横山。
孰料祸不单行,父亲雇往建宁贩盐的两条船,中途遇到漩涡,触礁沉没。当时对官盐的管理是很严格的,父亲拿出所有的资产予以赔偿,从而又复一贫如洗了。
祖母倒是很看得开,说道:“吾子谨愿,今如此,天也。且余少居贫,迨老再困,直复吾故而已,吾不贫之畏也。”(均《畏庐续集·先大母陈太孺人事略》)
祖母这种处变不惊、安贫乐道的达观态度,对林纾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看得开是一回事,一大家子人需要吃饭却是个实际问题,所以父亲不得不远离家乡,到台湾淡水去做生意。
但是最初几年,由于资本短缺,人地生疏,父亲根本没有赚到钱,不仅没有钱寄回家,有时连回家探亲的路费都没有。这时候林纾才五岁(虚岁,下同),便到外祖母家寄食。外祖母待他很好,但他经常受到邻家小孩的讥笑和欺侮,不久就气愤地跑回家来,再也不去了。母亲以为他有志气,亦即听之。
家里的生活实在困难,到他九岁那一年,可以说达到顶点。这一年,他又添了个弟弟,正好父亲回来探亲,但是为了生计,弟弟出生的第二天,父亲就又回台湾去了,这时全家共有九口人,父亲常年在外,困不能归;祖父、祖母年老体衰,需人供养;叔父新丧偶,又没有工作,无计可施;林纾本人和弟弟秉耀、堂弟秉华,年尚幼小,浑不解事,嗷嗷待哺;全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母亲和姐姐做针线活挣的那点钱。姐姐只比林纾大五岁,其实也还是个孩子,加上年景不好,盗匪横行,所以母亲的境遇比当年祖母率大姑抬针黹以赡家时还要艰难,连一天两顿稀饭都不能保证,每月有五六天不能举火。林纾后来在多篇文章中记述了当时的苦况,读来令人泪下,例如其《先妣事略》云:
耀生二日,府君客游台湾。资尽,困不能归。岁大祲,澳门贼以铜艇阑入内港,聚江南桥下,谬言与南船竞铁锚,发炮互轰。纾适家横山,距江三里,飞弹蚩然,日夜从屋上过,比屋奔徒略尽,宜人以无食故,不得去。先大母方病,大姊稍省人事,键纾不令出,拥弟及妹环宜人而泣。宜人方缝旗,抚慰大姊言:“抵夜尽三旗,可得钱四百许;明日,大父母及尔兄弟当饱食矣。”纾时幼冲,不知母言之悲也。(见《畏庐文集》)
又在《母弟秉耀权厝铭》中说:
亡弟秉耀甫周岁,先君客游于台,资尽不能归。一家九人,咸仰母孺人及长姊针黹以自给。一日再食,至不能举。纾方九岁,向午自塾归,母以四钱市傅钝,命食之,遣去,不言全家之未举火也。弟时盘旋地上,见炉中沸渖问先大母曰:“糜乎?儿饥也!”大母泣,母孺人强笑呵之,而心愈悲。(见《畏庐文集》)
这种艰难苦况,到林纾十岁时才有所好转。这—年,叔父(名国宾,字静庵)得到一个塾师的位置,每月可有三两银子的收入。这样,祖父母和林纾兄弟就不用饿肚子了。第二年,父亲的生意也有起色,八月,从台湾寄回二十两银子,以后每月都有钱寄来,从而全家都可以每天吃饱饭了。
当然生活还不富裕,母亲和大姐还得继续做针线活予以贴补。十六岁时,林纾也去了台湾,帮助父亲经商,做一些簿记、杂务之类的工作,一待就是三年。十八岁回来结婚。
这几年,全家人早夜劳作,虽然辛苦,倒还平安。不料林纾结婚后的第二年便“丧葬接踵”,“黄更不翅”。先是祖父见背。不久,父亲身染重病,自台湾归来,调养四十日,不治而亡。接着,年迈的祖母承受不住丧夫失子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化怪杰——林纾:译界之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