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人生:梁启超美学文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情趣人生:梁启超美学文选/
梁启超著.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10
ISBN 978-7-5396-5263-4
Ⅰ.
①情… Ⅱ.
①梁… Ⅲ.
①梁启超(1873
~1929
)
-美学思想-文集 Ⅳ
.
①
B83-092
②
B259.15-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4)
第296588
号
目录
代总序
第一辑 古文美谈
孔子之人格
(甲)孔子之知的生活
(乙)孔子之情的生活
(丙)孔子之意的生活
老子的学说
第一 本体论
第二 名相论
第三 作用论
学界上康德之位置
屈原研究
一
二
(一)《离骚》
(二)《天问》
(三)《九歌》
(四)《九章》
(五)《远游》
(六)《招魂》
(七)《卜居》及《渔父》
三
四
五
六
七
情圣杜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诗 话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二辑 生活源于趣味
美术与生活
美术与科学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一
二
三
学问之趣味
为学与做人
最苦与最乐
惟心
第三辑 家书和寄望
致李蕙仙书
致梁思顺书
致梁思成书
致孩子们书
致梁思顺书
给孩子们书
致梁思顺书
致梁思成、林徽因书
代总序
蔡元培
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一个民族,无论其文化的程度何若,从未有喜丑而厌美的。便是野蛮民族,亦有将红布挂在襟间以为装饰的,虽然他们的审美趣味很低,但即此一点,亦已足证明其有爱美之心了。我以为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何以见得呢?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恬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着,都一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这样我们还不怡性悦情么?心旷则神逸,心广则体胖,我们还不能养身么?人我之别、利害之念既已泯灭,我们还不能进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么?我向年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因为美育有宗教之利、而无宗教之弊的缘故,至今我还是如此主张。在民元时,我曾提出《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以美育与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及世界观并列。我以为能照此做去,至少可以少闹许多乱子。
但是,审美观念是随着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而修养便不得不借助于美学的研究了。通常研究美学的,其对象不外乎“艺术”“美感”与“美”三种。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大多着重在“何者为美”的问题;以美感为研究对象的,大多致力于“何以感美”的问题;以美为研究对象的,却就“美是什么”这问题来加以探讨。我以为“何者为美”“何以感美”这种问题虽然重要,但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还在“美是什么”。单就艺术或美感方面来讨论,自亦很好;但根本问题的解决,我以为尤其重要。
(《美学原理》序节选,1934年10月15日)
第一辑
古文美谈
孔子之人格
我屡说孔学专在养成人格。凡讲人格教育的人,最要紧是以身作则,然后感化力才大。所以我们要研究孔子的人格。
孔子的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前节曾讲过,孔子出身甚微。《史记》说:“孔子贫且贱。”他自己亦说吾少也贱。(孟子说孔子为委吏,乘田皆为贫而仕。)以一个异国流寓之人,而且少孤,幼年的穷苦可想,所以孔子的境遇,很像现今的苦学生,绝无倚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自己,渐渐锻成这么伟大的人格。我们读释迦基督墨子诸圣哲的传记,固然敬仰他的为人,但总觉得有许多地方,是我们万万学不到的。惟有孔子,他一生所言所行,都是人类生活范围内极亲切有味的庸言庸行,只要努力学他,人人都学得到。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此。
近世心理学家说,人性分智(理智)、情(情感)、意(意志)三方面。伦理学家说,人类的良心,不外由这三方面发动。但各人各有所偏,三者调和极难。我说,孔子是把这三件调和得非常圆满,而且他的调和方法,确是可模可范。孔子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又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就是理智的作用;仁,就是情感的作用;勇,就是意志的作用。我们试从这三方面分头观察孔子。
(甲)孔子之知的生活
孔子是个理智极发达的人。无待喋喋,观前文所胪列的学说,便知梗概。但他的理智,全是从下学上达得来。试读《论语》“吾十有五”一章,逐渐进步的阶段,历历可见。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孔子并不是有高不可攀的聪明智慧。他的资质,原只是和我们一样;他的学问,却全由勤苦积累得来。他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解释“好学”的意义,是不贪安逸少讲闲话多做实事,常常向先辈请教,这都是最结实的为学方法。他遇有可以增长学问的机会,从不肯放过。郯子来朝便向他问官制。在齐国遇见师襄,便向他学琴。入到太庙,便每事问。那一种遇事留心的精神,可以想见。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又说:“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可见他真是以学问为性命,终身不肯抛弃。他见老子时,大约五十岁了,各书记他们许多问答的话,虽不可尽信,但他虚受的热忱,真是少有了。他晚年读《易》,韦编三绝,还恨不得多活几年好加功研究。他的《春秋》,就是临终那一两年才著成。这些事绩,随便举一两件,都可以鼓励后人向学的勇气。像我们在学堂毕业,就说我学问完成,比起孔子来,真要愧死了。他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他从十五岁到七十三岁,无时无刻不在学问之中。他在理智方面,能发达到这般圆满,全是为此。
(乙)孔子之情的生活
凡理智发达的人,头脑总是冷静的,往往对于世事,作一种冷酷无情的待遇,而且这一类人,生活都会单调性,凡事缺乏趣味。孔子却不然。他是个最富于同情心的人,而且情感很易触动。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凶服必式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情趣人生:梁启超美学文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