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古琴家李仲唐口述实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卷一:童年综述
我的家世
我的父亲、母亲
大哥
三弟
干妈
幼学综述
痴迷戏曲
秦腔正宗李正敏
易俗社的名角
易俗社与富连成
卷二:游学京津
首度进京
求学天津
课程设置
课余生活
京津风物
改换专业
梅先生一二事
京剧界的左派
盛中国往事
金山秘闻
爱而不能两先生
卷三:返乡见闻
乐团辰光
西安音乐学院
文革后
卷四:师友杂记(上)
董桂玲先生
姚锦新先生
蓝玉崧先生
童宜风先生
丁当先生
沈湘先生
缪天瑞先生
杨荫浏先生
陈振铎先生
廖氏双杰
朱工一先生
王震亚先生
曹东伏先生
管平湖先生
吴景略先生
查阜西先生
张子谦先生
卷五:师友杂记(中)
许健
王迪
唐白坦
伊鸿书
袁静芳
李西安
陈铭欣
张锡生
刘诗昆
李祥霆
吴钊
吴文光
龚一
杨少彝先生
王沂甫
徐芝兰
张永珍
李石根
赵振霄
高士杰
饶余燕
潘文安
冯怀襟
朱根祥
任鸿翔
李明忠
刘宽忍
李村
李延民
卷六:琴曲拮英(下)
卷七:琴曲教学、琴学我见
古琴发展概略
古琴的流派
古琴打谱会议
漫谈古琴考级
古琴的发展方向
民族器乐杂谈
音乐界重技轻文问题
古琴语言
卷一:童年综述
我的家世
我的祖上就是陕西的,爷爷、奶奶都见过,再往上我曾祖父那辈儿我不知道,我出生于1933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家在大白杨的李家壕,当时李家壕分为上壕和下壕,我们家在下壕。父亲李春源,字松山,16岁离开家,辛亥后在一家制革厂学制造皮革,厂子是按照国外制皮革的模式组建,用机械进行生产。父亲二十多岁就干到工长,后来别人给他出资开了一个皮件厂,与他合伙经营,制造皮箱、皮带和军队的武装带。这是新兴工业,以前传统做箱子是手工做木箱。后来干了一段儿,经过朋友联系,给国民党军方做被服,被褥和服装,就是军服。厂子地址最早在梁家牌楼山西会馆旁边,抗战时搬到南郊小雁塔附近。抗战胜利后,因为国民党军方赖帐,致使资金出现了问题,厂子最后倒闭。
家里一开始住在南院门的院门巷;抗战期间,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考虑到距离南城墙近便于挖防空洞,就在报恩寺街买了两进院子,里面带有一栋两层楼,木质的。抗战结束后,又在五味十字西边的土地庙十字修建住宅,先买别人旧房子,拆掉重建,图的是在十字口,交通方便、生活方便。在当时来讲,房子修的还是比较讲究,是传统的四合院,有上房,东、西厢房,门房,厢房下面还修了地下室,用来夏天乘凉,有天然冰箱的功效。厂子倒闭之后,家里零星做点事情,曾经给戏服店投资,也无起色。继而老人去世,父亲长期患病、做手术,母亲在1948年去世,家道衰落。后来为生计所迫,家里靠变卖土地、房产度日,先是变卖在乡下置办的土地;再变卖房产,家里有三处房产,分别在桥梓口、土地庙十字和甜水井。到1951年,家里把房产卖完,还租了别人一间房子住。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是光绪23年(1908年)出生,曾经上过六年私塾,16岁离开家,到一家用新技术生产的制革厂学手艺。因为有文化基础,所以二十多岁升到工长。后来,由于有人看重父亲的素质和他掌握的技术,投资兴办皮件厂,由父亲担任厂长;再到后来兴办被服厂。那个时期,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忙,也很严厉,我们都很怕他。父亲经常不回家,有时候晚上回来带一条德国军犬,当时厂子在小雁塔,那时候小雁塔那一带是一片荒地。他也看一些书,主要是历史方面的。我记得家里也藏了一些书,有《史记》、《左传》、《纲鉴易知录》等。当时我和父亲住在一间房里,大哥想看《金瓶梅》,让我偷出来,偷了几次都没偷出来,父亲不想让小孩看这些书。
父亲喜欢交往,朋友多,喜欢结交戏曲界的人。他和李正敏、康正绪(须生)关系很好。易俗社的郭朝中,是父亲的干儿子,结婚社里没房子,一度住在我们家里,住了好几年。李正敏的小太太小霞是父亲介绍的,小霞的父亲是资本家,非常崇拜李正敏。小霞与姨太太发生矛盾,双方都找我父亲调解;李的大太太也是我父亲经手安顿在东关的,父亲建议不要一起住,减少矛盾。李正敏每次换新戏,都邀请我们家去看,征求意见。解放后,正艺社解散,李被安排到戏曲研究院的一个学员班当教练。解放前,家里经常接济李正敏;解放后,家败了,李正敏来借钱,父亲仍然给。
父亲身体不好,一直有眼病,眼球膨胀,导致血压高、头疼,医生说如果不做手术,就有生命危险。为给父亲医病,先后作过三次手术,解放前两次,解放后一次。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解放前请留日归来的刘新民大夫做的那次,通过这次手术,保住了父亲的生命。刘新民是张伯英的女婿,在五味十字和留德回来的皮肤病医生合开了新民医院。当时一次手术一根金条,那会儿流通的金条有两种,上海造的申条和香港造的港条。申条一根十两,旧制一斤是十六两,港条一根六两;申条做工粗糙,土法制作,港条精致,由英国人参与制造。当时中医看病,也论条,包病;土地庙十字有一个中医叫徐玉林,看好病两根金条。解放后,我们家还有五根金条,在家里藏着,只有我知道,连大哥也不知道。没钱的时候,我就拿一根到南院门的老凤翔金店,找父亲的朋友,掌事的老王,由他兑换成银元。有时给父亲送些,有时他回来带走一些,家里就靠这样维持。
父亲在自己患病的同时,也为母亲的病着急,请了许多中医、西医看,看不好。母亲的去世也加重了父亲的病情。其间不幸,大哥在1950年也因病去世。父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心情不好,很难过。不愿意回家,一回去就伤心。父亲一直在别处养病,在亲戚、朋友家轮换住,在他的好朋友吴子厚家住的时间最长,在孙文海家也住过,也回过李家壕的叔叔家。我到音乐学院工作后,在学校也住了一阵儿,他不愿意常住,1964年回到李下壕村,1968年去世,享年71岁。
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慈祥的人,但也过着阔太太的生活。吃过中饭,她就去外面打牌,而且不在自己家里打,总去别人家;晚上看戏,每天跟上班一样。母亲比父亲更有善心,好做善事,接济过许多人。一般地说,当时的中下等人,比如做小买卖的,好多都来家里借钱,母亲从不拒绝;逢年过节,还主动给人送点什么。因此母亲1948年去世时,除了亲戚和朋友,许多做小买卖的街坊都来送葬,送葬的队伍从五味十字一直排到南广济街。当时是三舅父主持的 ............

书籍插图:
书籍《幽兰—古琴家李仲唐口述实录》 - 插图1
书籍《幽兰—古琴家李仲唐口述实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幽兰—古琴家李仲唐口述实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