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9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源远流长的紫砂陶工艺
1、金沙寺僧与《供春壶》
2、宫中艳说大彬壶:时大彬
3、徐友泉与李仲芳
4、制陶工艺享誉宫廷的陈鸣远
5、文人紫砂的代表——陈曼生和“曼生十八式”
6、耿直轻利的紫砂巨匠邵大亨
7、艺术水平极高的黄玉麟
8、万国博览会金奖获得者程寿珍
9、作品享誉国际的俞国良
10、吴汉文与金鼎商标
11、戴国宝与“铁画轩”
12、陶刻家任淦庭
13、紫砂“花货”巨匠朱可心
14、号称“陈鸣远第二”的裴石民
15、德艺双馨的吴云根
16、刚柔并济的王寅春
17、壶艺泰斗顾景舟
18、一代才女“花货”巨匠蒋蓉
19、紫砂技艺全面的徐汉棠
20、紫砂雕塑大师徐秀棠
21、格调高雅的汪寅仙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
1、紫砂的原料——神奇的“五色土”
2、泥料的开采和加工
3、紫砂陶器成型技法
4、紫砂装饰工艺
5、紫砂款识
紫砂工艺特征及其价值
1、工艺特征
2、工艺价值
3、紫砂鉴赏要领
4、紫砂壶的使用与保养
源远流长的紫砂陶工艺
“宜兴紫砂”是一种产生和发展于江苏省宜兴市的手工制陶工艺。这种工艺以出产于宜兴的特殊紫砂土为原料,以手工打片、拼镶成型并加以修饰和烧制成为特色,传承了人类长达万年的手工制陶工艺,同时又与饮茶、篆刻、书法、绘画、诗文等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使紫砂陶艺成为表达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把手工制陶工艺推到了历史的顶峰。
出产紫砂陶的中国“陶都”宜兴市坐落在江苏省南端的太湖西岸。这里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境内茶园众多、生态优良、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又以陶土为主,陶土矿中还夹杂有其他地区罕见的紫砂泥料,为紫砂陶工艺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宜兴市周边的山上盛产林木,为烧制陶瓷器提供了优质的燃料。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可通航河道达百条以上,水路交通便利,给宜兴陶瓷产品的外运销售带来了天然的条件。
宜兴手工紫砂陶艺主要流传于该市历史文化名镇丁蜀镇及其附近地区,丁蜀镇北距宜兴市主市区14公里,建城区面积5.3平方公里,行政区面积54.66平方公里,人口8万多人。
丁蜀镇区南有均山、楚山,西有象牙山、团山,北有青龙山、黄龙山,东北有蜀山,镇中有丁山、台山等,其中黄龙山为自古以来著名的优质紫砂原料出产地和采掘地。丁蜀镇也因镇区有丁山和蜀山而得名。
由于特定的制陶原料和手工技艺体系的长期发育积淀成形,宜兴手工紫砂陶艺只分布于宜兴市丁蜀镇地区,明清时代以来直到今天基本未有变化,文化遗产分布空间明确,具体而言大约东自蜀山、西自丁山白宕、汤渡,南至白泥场,北到潜洛、上袁,方圆约30里。在这一空间内,历史上几乎遍地产陶,家家做坯。
紫砂工艺产品特别是与中国茶文化共生的宜兴紫砂茶壶流传范围甚广,迄今所知几乎遍布我国各省、区,尤其多见于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台湾、香港、安徽、山东、北京等地,它对闽南、潮汕一带“功夫茶”的形成起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宜兴紫砂陶制品在明清时代已远销日本、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影响颇著,被欧洲人看作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优良茶具,不仅谓之“红色瓷器”,甚至还加以仿制。近代以来,保持传统工艺特色的紫砂茶具曾出口到全世界近60个国家和地区。清光绪四年(1878),日本常滑陶工鲤江高须邀请宜兴紫砂艺人金士恒、吴阿根到日本传艺。直到今天,日本爱知县常滑“朱泥器”或称“朱泥烧”、“紫泥烧”及三重县“万古紫砂器”还是在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影响下所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工艺成果。
六朝青瓷香熏
宜兴古窑遗址堆积物
晋异兽尊,宜兴周墓墩出土 。
考古学家发现,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宜兴已经开始了制陶手工业。此后一直到宋元时代,宜兴陶瓷业长盛不衰。也就是在大约700年前的宋代,紫砂陶工艺终于诞生了。这种工艺延续了人类古老的手工的传统,又结合宜兴本地紫砂泥料的特点,根据人们生活的需求,赋以艺术的创造,最终成就了有独特个性的制陶工艺。
玉杯,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羊角山出土壶盖
宋代至明代的紫砂陶器不断地被考古学家们发现。如在镇江市的一口宋代水井中曾出土了一对挂釉紫砂质带流壶,这对紫砂胎挂釉壶的年代不晚于南宋,可见宋代确实已有紫砂器。1966年南京发掘的明嘉靖十二年(1533)吴经墓中出土了目前唯一一把有确切纪年根据的明代紫砂器。2005至2006年,南京博物院等文物考古单位在宜兴丁蜀镇蜀山古窑址考古发掘,出土包括紫砂陶器在内的各类陶、瓷标本达万余件,展现了古代时期紫砂陶的悠久历史。
部分制壶工具
大约到了明代,紫砂工艺已经出现在专门的著作中,明末天启年间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记录了许多有关紫砂陶艺的美丽故事和人物。
宋代的紫砂陶主要还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罐、陶钵等。但是,到了明代,紫砂陶已经与茶文化相结合,使“紫砂壶”成为紫砂陶最杰出的代表。
四桶茶叶揉捻机,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从工艺特点而言,明代紫砂陶实现了从模仿宋代瓷器的早期阶段发展到具有自我独立造型语言的阶段,它以紫砂茶壶的出现为标志,其原因就是在明代以来,中国的饮茶方式由唐宋的煮茶、点茶转变为泡茶,而对于泡茶而言,紫砂壶有着独特的优点。
紫砂陶艺的发展是以许多杰出的陶艺家及其贡献为标志的。至少从明代开始,一些陶艺家的事迹和优秀作品已经成为今天人们得以了解和欣赏的对象。
1、金沙寺僧与《供春壶》
根据明末天启年间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的记载,紫砂壶的发展与明中期宜兴金沙寺的一位老僧人有关,后来当地学宪吴颐山家的家童供春在金沙寺学到了老僧人的制壶技术,又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的形状创作了“树瘿壶”,开创了紫砂壶的新领域。自供春以后,树瘿壶成为紫砂壶中一个知名品种,清代的黄玉麟、近代的裴石民、当代的汪寅仙、徐汉棠都对树瘿壶用力颇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把明代的树瘿壶,壶把旁刻有“供春款”,为此,人们又把树瘿壶称为《供春壶》。该壶身作扁球形,壶身表面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深得造物之神韵。
壶盖原缺失,后为近代制壶名家裴石民所补作。
从金沙寺老僧人制壶到供春的树瘿壶,紫砂壶已经突破了茶具的实用性范围,上升成为一种融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于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宜兴紫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