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2014年05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7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封面文章
牛奶掺假史食品安全的过去与现在
建国初期封闭妓院与妓女改造运动1972年《新华字典》没有“娼、妓、嫖”
“决不当李自成”毛泽东偏爱的政治寓言
票证,计划经济失败的有力物证
这不是饥饿营销短缺经济的无奈选择
工业券搅黄一桩姻缘 粮票成全两门亲事中国人的票证烙印
难得一见的票证
为五种票烦恼的生活委员
对马海战 日本海军崛起之役
新作《瞻对》用历史关照现实阿来,在两种语言之间流浪
性情中人 写真时代
话题
越南历史上的“抗华”情结
少年宫远去的红色梦工厂
专题
乌克兰与俄罗斯千年来谁出卖了谁
专栏
汉家女儿在远方
张謇跨界玩政改(上)
扑卖房子
阿喀琉斯的燃情传奇
人物
美国人真爱的是自由
诗歌、革命与爱情 张郎郎的悲喜剧
秀兰·邓波儿 全世界都不愿她长大
旅行
圆山大饭店 宋美龄的“国宾馆”
索契的苏联印记
开平赤坎 岭南风情西洋景
唯物
晚年张大千
爱国就是爱文化
读书
名门望族是怎样炼成的
年历
图志
台湾书获
题酷
编读
段子
外刊
牛奶掺假史食品安全的过去与现在
作 者:秦晖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对现实的理解必须有历史的眼光,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闹得人心惶惶,尤其是国产奶粉掺入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成了舆论的热点。于是有人说这都是改革后的结果,据说市场经济使人唯利是图,毛泽东时代就没有这种问题。
国人饮食的“前牛奶时代”
毛泽东时代大概的确没有毒奶粉问题,因为那时除牧区和具有游牧传统的少数民族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几乎完全不消费牛奶。当时相当部分的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牛奶完全是不敢想象的奢侈品。记得我插队前家乡南宁这样一个省会城市,全城只有一间被视为高端消费场所的“奶品店”,在那里喝杯热牛奶的价格是一杯豆浆的10倍,从小直到初中毕业下乡前,我大概也就跟着父母去喝过两三回。下乡后我们村一位当地出身在外当了大官的衣锦荣归,随行公子比家乡同龄儿童高出一截,村民纷纷传言说这孩子是“喝过牛奶”的,所以长那么高,那口气牛奶简直如仙丹一般。当时我国基层商店是见不着乳品的,大城市商店里的速食乳品则主要是昂贵的罐头炼乳,不要说一般人,就是当时中上层国人也难问津。一种麦粉、糖和少量奶粉配制的“麦乳精”(又名乐口福)就是高级营养品,送礼、看病人能用到它,就是很大的情分了,而产量很少的纯奶粉主要用作高档食品工业的添加剂,商店里几乎看不到。那时婴儿的代乳品主要是米浆,一般育儿之家都备有磨米浆用的臼罐,市售的“代乳粉”也是米制品。
我国传统汉族农村无论南方的水牛还是北方的黄牛都是役用的,乳牛肉牛只是外来的近代事物。但是在牛只归农户所有的时代,在以役用为主的前提下农家偶尔也有享用牛的肉、乳的机会。惟在公社时代不仅耕牛皆归“集体”,而且国家对属于集体的耕牛也控制极严,即使丧失役用价值的病、废、老牛,没有报经政府查验批准,“集体”也无权宰杀。大饥荒时期村民饿殍盈野、而牛却瘦骨嶙峋地活下来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不忍村民饿死、犯禁杀牛救饥的队干部还因“私杀耕牛犯”而陷身囹圄。牛肉如此,牛奶亦然。所以公社化时代农民消费牛肉牛奶的机会实际上比传统时代还少。可以说在改革前,除了“顶层”外,即便是中上层中国人通常也只能从“大白兔奶糖”、“麦乳精”和一些高级奶油奶味点心中体会作为添加物的牛奶美味,而大多数底层国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接犊的饲养员除外)根本连牛奶的气味都闻不着。
当年的食品安全问题
但这当然不意味着那时的“食品安全”标准高于现在。事实上,正如按今天的标准属于“无证行医”的“赤脚医生”、按今天的规定几乎近于犯罪的“马厩里给人动手术”当年确实挽救了许多穷人的生命一样,那时饥不择食的贫困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靠今天所谓的“问题食品”活下来的。改革前我国农业尽管化肥农药没有今天用得那么多,但那时的化肥农药品种的“安全”性可比今天的品种差得多。当时用量最大的农药还是西方早就禁用了的可导致广谱累积性中毒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等),所谓累积性,通俗地讲就是那东西进入生物体后只吸收不排出,无论用量多少,日积月累总会导致毒害。西方环保名著《寂静的春天》就是讲有机氯农药的可怕,可是那时中国一般百姓的粮食几乎没有不残留这种可怕成分的,能天天吃上这样的东西而不挨饿,在那时已经是很幸福了。我在农村时亲眼看到当时对六六六的滥用:不但用于田间,还被当地人用于熏杀马蜂(马蜂蛹和幼虫是当地美味)、用于毒鱼以取食。可悲的是农民并非不知这样取食有害,只是饥不择食。除了有机氯,当时的农业还广泛使用剧毒、高残留有机磷(一六零五、一零五九、三九一一等)、汞制剂(赛利撒、西力生)等。这些东西在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大都是禁用的。
有趣的是,那个时代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有害食品”说法。我插队的广西田林县山区有各种竹笋,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那是山民的美食,其中“八渡笋”还是著名土产。另有一种苦竹笋,鲜笋略带苦味,水漂两日除去苦味后还是好吃的,但老乡告诉我们不能吃,为什么?说是因为那东西“刮油”,人吃了会瘦!回想起来,今天有哪个企业家能开发那种具有“刮油”功效的苦笋,岂不是最时尚的减肥商机?但在那个时代油水极缺,人们普遍营养不足,长相瘦弱。而幸福的标志是“心广体胖”,富贵者的形象是“大腹便便”,乃至直接谓长胖为“发福”,胖子为“富态”。市面上肥肉比瘦肉价贵,猪板油又比肥肉更贵,养猪成功的标准是有“几指膘”。这样的背景下,今天所谓的减肥食品自然就是那时的“有害食品”了。
我们那里还有的农村种萝卜只吃叶(萝卜缨),白萝卜本身不吃(由于人不吃,那里的萝卜也被培养成了根小叶大的品种),为什么?因为“吃了饿人”。白萝卜有“健胃消食”功能,中药书里倒是写着的。而那个时候农民哪里有食可消?1960年代甚至还有推广“科研成果”“双蒸饭”(把蒸好的米饭再蒸一次,使其蓬松体大而不稀,以便填充荒腹,而且还像是吃上“干饭”——那时很多农民喝稀饭都喝怕了)的呢,无怪乎帮助消化的东西也是那时的“有害食品”。
牛奶掺假的四个回合
当然这些都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2014年05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