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妙语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弁言
我想在这篇弁言里谈三个问题:一是这本小书的特点,二是我与梁启超的缘分,三是关于梁启超其人(这对阅读本书大有裨益)。
梁氏的许多文章文白相间,有时还画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画,但无论是刊印发行的《梁启超文集》还是网络上一些梁氏的文章,极少有加注的。现在看来,不太好读。为方便阅读,我在那些可能影响阅读的地方加了简注。这算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他文章里有些词画外人画看不懂,可能属于他家乡话里的词,比如画圈笠画之画笠画,画磨砻画之画砻画,画藻溉画等词。画笠画是关禽的笼子,画砻画是去稻壳的农具,而画藻溉画一词,一般词典和《辞源》里俱无,上网搜也不见解释,只见一处使用,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是南方农事词,指用水冲着粪肥灌溉。
梁启超介绍斯巴达人尚武,写道:画其母之送子从军也,命之曰:‘祝汝负椐而归,否则以楣负汝而归。’画斯巴达母亲的意思大概是要儿子要么持杖(椐)荣归,要么战死用木板抬回来。画楣画通常指门上横木,门上横木比尸体还重还窄,是不适合抬尸体的。有些地方也称檐口椽端的横板为楣,用这个意义上的楣抬尸体还差不多。
梁文中的僻字怪字,绝大部分是异体字和通假字。比如画榱栋崩折画的榱同椽,画恫哉恫哉画的恫同痛,画頫首画的頫同俯,画鸠工画的鸠同纠,画骀背画的骀同鲐等。另外,还有些词虽不生僻,但与现在通常的意义不同,也加了注解,比如画气息才属画是还剩一口气没断,画独立之国画是独处一隅与他国无竞争关系之国。
有些词可能是当初作者的笔误。比如写游览威士敏士达寺(即威斯敏斯特教堂),画入门西便,劈头就是那廿四岁做大宰相的威廉比特遗像画中的画入门西便画,很可能是画入西便门画。另外,画血轮画是血球的旧称(泛指血液),画来复画是星期的旧称,也都标注了。
画篁辱画一词可能系梁氏自造,大约是用竹条抽打侮辱的意思。
画昔有路衣沙奴之野蛮,见果实累累缀树上,攀折不获,刚以斧斫树而捋取之画一句的画刚以斧斫树而捋取之画,许多版本都这样断句。这样断画不成话画——不合语法。可能应该这样断:画刚以斧,斫树而捋取之。画意思是把斧画刚画了,砍树捋取。画刚画是磨使锋利的意思。我乡方言里,画刚画既指磨锋利,还指刀具淬火加钢。有一则童话,其中的大老虎说:画我到南山刚刚牙,回来吃你姊妹俩。画这个画刚画就是磨的意思。吾乡说画铡该刚了画,是说铡刀钝了,该淬火加钢了。
中国人可分四种。第一种,不知道梁启超是何许人也的人。大约在一九九九年,一次餐叙中,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女演员。朋友们谈及我写的一部二十集的电视剧本《一代名流梁启超》,那位心直口快的女演员立即来了职业敏感:画梁启超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女的可不可以让我出演?画此女演员即属第一种中国人。
第二种,只知梁启超参加过戊戌变法的人。每一位受过中等教育的中国人都属于这第二种人,因为中学历史课必讲康梁戊戌变法。第二种中国人不少,可是可能很少人注意梁启超当时多大岁数——他当时年仅二十六岁。
第三种,还知道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办报大家、言论巨人的人。读过大学本科新闻学专业的中国人才能成为这第三种人。他那画笔锋常带情感画的文字曾经风靡一代人。用严复的话说,当时梁任公鼓吹改良则天下皆言改良,梁任公倡言革命则天下群起革命。所有的中国新闻史教材都对梁启超的言论生涯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神往。
第四种,读过梁启超传记的人。这种人,不仅知道梁启超的性别,知道他参加了戊戌变法,也知道他是言论大家,还知道梁启超一生其他耸动当时的伟大事迹。
作为本书的编者,我大约十六岁以前属于第一种中国人,十六岁以后进入第二种中国人的范围,二十六岁以后进入第三种中国人的范围,三十四岁以后进入第四种中国人的范围。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七八岁时,他就能以画写字狗耙田画对乡里长老的画饮茶龙上水画,以画乌龟石上行画对长老的画白鹤田边立画,被乡人誉为神童。八九岁应县试,梁启超列名县案首,即全县第一名,受到县令大人的单独接见。十二岁上他考中秀才,相当于今天的考上大学;十七岁中举,相当于今天的考取硕士研究生。
中秀才后,省学政大人(约等于省教育厅长)接见几位少年及第者,以表格外垂青。当此之时,十二岁的梁启超跪求学政大人为祖父七十大寿题写寿语以表孝心而荣门楣。三品大员的学政大人惊喜梁启超过人的聪明与孝心,欣然写下数百字的祝寿语。十二龄童中秀才,三品大员写寿语,一时传为佳话,轰动四乡。这是梁启超一生许多戏剧性经历的第一次,也是他人生画卷卓异非凡的第一笔。
更富传奇性的故事发生在他十七岁时。彼时梁启超刚中举,在主、副考官和省学政等人宴请新科举人的礼仪性宴会——鹿鸣宴上,主考官心中盘算着将自己的堂妹许配与他,副主考官则打着为自己的千金择婿选郎的主意。最后是副主考官忍痛割爱,主考官李端之堂妹、前京兆公之女李惠仙得与梁启超缔结良缘。
十二岁的秀才,十七岁的举人,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如此之春风得意,古今罕见。
二十四岁上,梁启超因主办《时务报》名声大噪,言论骄子初露峥嵘。时语有言:画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画湖广总督张之洞邀梁赴鄂,于信中竟称比自己年幼三十六岁的梁启超为画卓老画。梁至武昌,张之洞命打开武昌城中门欢迎,还问下属要不要再鸣礼炮。这是迎接钦差大臣的礼仪规格。那天适逢张之洞侄儿新婚之喜,高朋满座,封疆大吏张之洞竟退客不纳,单独与梁启超闭门晤谈。
二十六岁上,梁启超成为戊戌变法运动中最重要的联络者、发动者和执行者。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君子命断菜市口,梁启超则在藏匿日本公使馆多日后,剪辫化装仓皇出逃,经前门火车站、天津日本领事馆、海河码头、塘沽口岸等地,一路险象环生,出人意表。在天津海河码头,梁启超登上了日本军舰,清军仍然夹海河追杀。直到日舰驶出大沽口,驶进公海,惊魂甫定的梁启超才敢走出船舱。面对茫茫大海,梁启超西望故国,血气奋涌,挥泪写下豪迈悲怆的诗篇《去国行》。
二十七八岁上,经《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梁启超作为舆论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梁启超妙语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