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宏观观察中国社会的自治组织
国家领导下的公民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社会
个案研究大学自治和公民社会
从国家社团主义到社会代表制:改革年代的地方工会
中国青年和公民社会:批判性公民权的出现
宗教仪式和空间公民社会还是大众宗教?
结语中国和公民社会的未来
宏观观察
1
中国社会的自治组织
蒂莫西·布鲁克
市民社会的概念是18世纪后才产生的,人们开始习惯于将政治领域的“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社会”区分开来。这样区分国家和社会的根据,来源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人们将其解释为下层社会力量不断限制上层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通过争取立宪而对君主权力提出挑战,在实行资本主义过程中市场原则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公共事务领域通过公共舆论对国家决策施加压力。
在西方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被认为是稳定性的来源;同时,第三世界的独裁政权则被视为造成动荡的原因。在民主政治遭到失败的地方,一般都归咎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沟通不畅或失衡现象。而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可显示国家(从独裁国家到民主国家)或社会(从垂直结构的到水平结构的),是可以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权稳定性的主要动力源,还是需要扫除的障碍。在西方观察家当中,务实派就第三世界政治发展所提出的建议中,倾向于接受国家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事实;干涉派则力主加强社会权力,以便与国家权力相对抗。
对中国的权力结构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权力分配及其运用。看到它是如何忽而公之于众,忽而秘而不宣,从而制造出一种不安定性,这对权力的有效运用至关重要。然而,中国情况十分特殊,很难清楚地划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中国与西方不同,国家在道德规范的形成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西方社会强烈要求,不但在政府内部应有自身代表,同时还应有代表站在政府之外与其抗衡。有些人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视作一种对抗,实际上是将社会看作较国家更大且在道德上更具合法性的实体。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中国,社会是从事合法公共活动场所的观念,在道德上很难站得住脚。这一点得不到国家承认,或者干脆被官方意识形态宣布为非法。
中国社会在与国家对抗中存在的明显虚弱性,可能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迷茫,以至于无法认识到屈从于国家权力的全部意义。只有站在局外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摆脱这种迷茫。不过,认为中国社会比较“虚弱”这一观点也可能并不可靠,因为其根据是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而这也许并不适用于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分析。我们还有可能会得出结论,即“那里现在所有的东西”表明“应该在那里的东西缺失”。上述的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但都对我们关于中国的看法产生了影响。实际上,中国的政治集团成功地建立并宣扬了一整套意识形态。简单地说,就是使人们相信具有支配地位的国家很有必要存在,而且十分仁慈温和。这也使得根据中国人的世界观,不太可能从内部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监督。这种信念具有规范作用,决定了在这个背景中的成员如何思维、仲裁和追求政治机遇。在分析过程中不考虑这一点,就可能完全不理解中国如何处理权力问题。
自80年代以来,人权对话的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政府证明其合法性的方式。在过去10年中,对中国政府人权纪录的批评,使其面临着来自内部的、以社会为基础的评判。中国政府还未来得及利用文化传统,即国家对社会拥有合法支配权,来彻底化解这一威胁。虽然这种批判起初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传统观念并无太大关系,但它却可能会使人们的道德期望值更高,并回忆起几乎被遗忘的中国历史上对社会权力的承认,而且并不依赖西方构建的人权或与国家相抗衡的社会权力概念。
市民社会概念不仅起源于欧洲传统政治思想,而且与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评判与沟通渠道减少的批判密切相关。但是,它与中国似乎确实没有什么关系。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提供了一个可供比较的平台,可以就此提出一些新问题。就中国而言,研究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必须牢记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提出的两点警告。第一个,是菲利浦·库恩提出的,即市民社会只是一个“模式”,与现实有着很大差距。他指出于尔根·哈贝马斯等人提出的公共领域及市民社会等概念,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西方社会,而是一个“理论上的复制品”。哈贝马斯学派构建的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只是理想中的模式,而非对真实历史现象的直接反映。由于“市民社会”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我们不能说欧洲曾经存在过市民社会。倒不如说,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为分析欧洲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同样,在中国也不存在市民社会。然而,与这个起源于欧洲的概念相关的许多因素,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不过,总体而言,市民社会对中国来说并非现实存在,而只是一个概念。
第二个警告是王国斌提出的,即应防止在研究社会学理论时,错误地借用“舶来品”,并以之为前提进行研究。他建议,在进行比较历史学研究时,应避免先入为主地认为,两种文化有相似之处就意味着两者是平行发展或必然殊途同归。为避免犯欧洲中心论的错误,我们必须允许存在这样的可能,即相似点之下可能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历史差异。另外,还必须承认,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特点,与欧洲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特点一样,在理论上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此外,当我们从西方的角度观察中国,并企图发现新的历史可能性的时候,倒可能对中国人历史经验的精髓视而不见。比较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平等对待欧洲和中国的历史经验,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与社会模式。
自组织
近年来有人给市民社会下了个定义,即“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的王国”,“是自愿的,自发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我复制,并且独立于国家之外。”本章无意于评价中国与这个定义之间的关系,而是想通过上述定义中所提到的社会生活中自愿形成的自治组织这个角度,对中国进行分析。
在过去三千年中,中国国家在将人民组织成社会团体方面不断地发挥着最主要和突出的作用。早期国家关于社会组织的理想模式是“井田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按照这一制度,耕地被分为9块面积相等的土地。周围的8块分给8户人家耕种 ............

书籍插图:
书籍《国家与社会》 - 插图1
书籍《国家与社会》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家与社会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