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细说论语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傅佩荣细说论语
傅佩荣
上海三联
目录
第1章 前言 超越时空,了解孔子
第2章 学而篇第一
第3章 为政篇第二
第4章 八佾篇第三
第5章 里仁篇第四
第6章 公冶长篇第五
第7章 雍也篇第六
第8章 述而篇第七
第9章 泰伯篇第八
第10章 子罕篇第九
第11章 乡党篇第十
第12章 先进篇第十一
第13章 颜渊篇第十二
第14章 子路篇第十三
第15章 宪问篇第十四
第16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
第17章 季氏篇第十六
第18章 阳货篇第十七
第19章 微子篇第十八
第20章 子张篇第十九
第21章 尧曰篇第二十
第1章 前言 超越时空,了解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西方学者称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四大圣哲即: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因为这些人都像是分水岭,他们一出现,所有的人都以他们为标杆,在各自的文化传统里发展延伸下去,进而影响了整个人类。
孔子身处春秋时代,一生的遭遇并不顺遂,从事业功绩方面来看,做官的时间也很短,能达到这样的地位与成就,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读其书先要知其人,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就要超越现在的时空,回到古代,知道他的生平背景。
中国古代有夏、商、周三代,周又分为西周、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情况,所以史学上称为“先秦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至481年)的人,在春秋末期去世,这段时期被称为“乱世”。当时的诸侯各自为政,礼崩乐坏日趋严重,在上位者不守礼、百姓不守法、臣弑君、子弑父的情况层出不穷,整个国家的秩序和社会伦理,眼看就要瓦解和崩溃。此时的孔子,怀着使命感上场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商朝王室,周朝取代之后,就将商朝后裔封于宋国。孔子的祖先后来遭到迫害而迁居到鲁国,孔子是家族到鲁国之后的第六代。
商朝重视鬼神的祭祀,周朝则重视人文的发展,因此文化的表现更灿烂,文明的开发远超过商朝,孔子很欣赏并决定追随周朝的道路,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制礼作乐的周公,他更是仰慕不已。
孔子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是好学,他能掌握古代所有的经典,即“五经”——《诗》、《书》、《礼》、《乐》、《易》(现在是以《春秋》取代《乐》)。懂得掌握五经,就知道如何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活在世上,有生必有死,活着的时候,要在群体中营造一种共同的生活,才能持续发展;死了之后,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如祭祀)得到安顿。如果社会发生问题,只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复古,意即以古人的规矩为行事依归;二是创新,创新需要智慧,而孔子正好拥有这样的智慧。
孔子认为,社会如果瓦解,外在的力量不足以约束百姓的行为,只有靠内在的力量——教育来规范。教育的作用是引发人内在的力量,让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要求自己遵守社会规范,与别人好好相处。
内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人性到底是什么?孔、孟认为人性是善的,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他们都被称为儒家的正统——各自以自己为正统。
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呢?事实上,只是定义的不同,所谓的人性,他们看到的都只是人的一部分。譬如孟子特别提出人心有善的四端,而荀子看到人的行为有一种争斗的结果。一个是从出发点看,一个是从结果看,两者皆属于儒家。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则是有一个中心思想,把整个学说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因此深谙人性,使他提出对整个时代的新观点,亦即人生在世,要通过教育启发内在的觉悟。首先觉悟到人性是向善的,下一步行善就是自我的要求。行善的快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内在自我顺着人性的倾向发展所得到的结果。
因此,外在的成就、荣华富贵或贫贱痛苦,都不重要。因为人生在世,成就是外在的命定,无法自己控制;唯一能掌握的是本身的快乐。像孔子的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居然能“不改其乐”。一般人都受不了如此的贫困,但是颜渊照样很快乐。为什么他不会抱怨呢?因为他了解快乐是从内而发的。
孔子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并非指贫穷是快乐的,而是指贫穷时,知道另外有快乐的来源,就不会以贫穷为苦了。
孔子出生鲁国邹邑,父亲是叔梁纥,为鲁国的大力士。他父亲的第一次婚姻生了九个女儿,苦于无儿子传宗接代,于是再娶,果然生下儿子孟皮。可惜孟皮的脚有残疾,于是叔梁纥在六十岁左右,第三度结婚,但这次并未经过正式婚礼,后来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身世在历史上显得复杂,《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当时才二十岁左右,由于孔家无法接纳他们,母亲只好带着孔子回娘家。
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的孔子,由于家境清寒,必须帮忙做所有琐碎的家务,也因此学会了许多本事,所以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古代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大学,普通百姓的小孩十五岁之前在乡村受教育,每年等秋收农忙结束后,就由村里有学问的长者,在祠堂或祭祀的宗庙授课。主要教两种学问:
第一,文化常识。譬如知道自己国家的由来,春秋时代诸侯国众多,每一个都有其封建的背景,透过文化常识可以了解各国的特色何在。第二,基本的武艺训练。男子要学射箭、骑马、驾车、作战等技能,因为十五岁后必须子承父业,进入百工的行列,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了。
出身平民的孔子,没有资格上大学,他不甘心学习之路就此断绝,于是立志求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此,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不厌,教不倦”,终身都努力求学不辍。
孔子立志求学以后,就遍访名师,向人请益,历史上记载他曾“问礼于老子”,也曾向有名的盲人乐师师襄习乐。我们可以从他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窥他用功的程度。
师襄教孔子一首曲子,听他演奏得有模有样,就要他换一首新曲子练,孔子却说:“不行,我只会弹奏这首曲子而已(习其曲),还不懂得掌握技巧。”师襄只好继续让孔子练习。又经过几日,师襄认为孔子已经弹奏得够好了,可以换别的曲子练习,孔子又说:“还是不够,我只知道它的技巧(习其术),却不懂这首曲子的真正含义。”又练习一阵子,孔子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傅佩荣细说论语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