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解读论语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论语解读
学而篇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解读】
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
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
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
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
【解读】
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
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
为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为人”以孝悌为本,并且由此引出人生正途的道,可以完全呼应前半句的内容,亦即不会犯上与作乱。如果最后一句所谈的是“为仁”,则仁与孝悌的关系将成为复杂的问题,而前半句的意思也就落空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孝悌是人类真情的第一步与最直接表现,因而是行仁的出发点;不过,出发点与“本”毕竟不宜完全等同。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解读】
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靠智能与勇气,因此学生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的人为“仁”,对他自己也不例外。这里所批评的“巧言令色”,是针对缺乏真诚心意而言: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有关“仁”字的完整诠释,还须配合其他相关各章的解读。如【3.3】,【4.2】,【17.21】等。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
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解读】
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三省: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因此这里所讲的不是三次,也不是接着所列的三件事。事实上,曾子一生“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修养品德,所省察的自然不止这三件事。
为人谋:这三句话有其顺序,先是谈到别人(应指上司),接着谈到朋友,然后及于学生。在“人与人之间”尽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正是走在人生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白话】
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与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
【解读】
道:在此作动词用,表示导,治理之意。
千乘:乘为计算兵车的单位,每乘四匹马。古代天子(帝王)拥有天下,号称万乘之君;诸侯所分封的则为千乘之国。春秋时代,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孔子以治理千乘之国为话题。
敬事:这三项原则由核心向外推展。先自我要求,敬事所以立信;再兼顾节用与爱人两方面,然后还须多为百姓设想。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
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解读】
弟子:指后生晚辈,今天称为学生或青少年。
仁:凡是行为合乎“人之道”的,都可以泛称为仁;亦即今日所说有善行芳表的人。任何社会都有这样的善人,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不过,由于“人之道”永远指向至善的境界,所以孔子很少明确指出谁是仁者。
文:学文列在最后,表示青少年应该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不可本末倒置,以为念书就是一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白话】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
【解读】
子夏: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列名于文学科的学生。
贤贤易色:指夫妻相处的原则。理由是:接着所谈三事都是明确的人际相处之道;至于它列在首位,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等。
事君:古代拥有属地者皆可称为“君”,如天子、诸侯、卿大夫。为君所用 ............

书籍插图:
书籍《傅佩荣解读论语》 - 插图1
书籍《傅佩荣解读论语》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傅佩荣解读论语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