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being的结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being的结构/[美]余纪元著;杨东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
ISBN 978-7-5161-3495- 5
Ⅰ.①亚… Ⅱ.①余…②杨… Ⅲ.①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形而上学-研究 Ⅳ.①B081.1②B502.23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52107号
出 版 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徐申
责任校对 高婷
责任印制 王超
数字编辑 周晏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  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 行 部 010-84083685
门 市 部 010-84029450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  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装  订 廊坊市广阳区广增装订厂
版  次 2013年11月第1版
印  次 2013年11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 1/16
印  张 21.5
插  页 2
字  数 320千字
纸书定价 58.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being的结构》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标志着对亚里士多德“是”(存在)问题的新理解。通过考察“范畴之是”和“潜能与现实之是”之间久被忽略的重要区分,本书力证亚里士多德“是”的科学中两种不同的思考进路:“范畴之是”展示出在主谓关系概念构架中的现实世界的结构,而“潜能与现实之是”则显示为对动态现实的把握。两种“是”的区分贯穿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每一个层次,它们共同为人类提供了一幅完整的世界图景,即一个动静兼具的实在世界。本书提供的这种崭新的诠释路向,有助于进一步廓清“being”这一复杂而重要的概念,也同时开启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研究的新视野。
作者简介
余纪元
,1964年生,浙江诸暨人。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系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山东大学讲座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主席。曾任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及中国研究所研究员(1994—1997)、美国国家人文学科学中心研究员(2003—2004)。曾获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育优秀奖、杰出学者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近著有The Structure of Being in Arstotle's Metaphysics (2003),The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Mirrors of Virtue(2007),《〈理想国〉讲演录》(2008),《亚里士多德伦理学》(2011)等。
中文版序言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一章中说,“什么是‘on’(being)”这一问题是,“过去是,现在仍是,始终被提出而又始终令人困惑的问题”。此论断对于西方哲学以后的发展是谶语成真,可对中国哲学则不适用。因中国哲学传统中没有在古希腊哲学中占中心的“being”的问题。而20世纪初系统译介西方哲学以来,中国学界“过去是,现在仍是,始终被提出而又始终令人困惑的问题”并不直接是“什么是‘on’(being)”的问题,而是“如何翻译‘on’(being)”这一问题!Being应译作“是”,还是“存在”,或者是“有”?学者们至今仍争论不休。本书是讨论“being”的,所以在译作中文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同样的困难。
我曾写过一篇中文文章《亚里士多德论ON》。
[1]

其中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on”(being)、“ti esti”(what it is)、“ousia”(substance)、“to ti en einai”(essence)构成一个核心框架。“On”(being)是回答ti esti(“是什么”)的结果;“ousia”(出自希腊文“是”的分词现在时阴性单数第一格,与on的字根相同)是第一意义上的“on”,而“toti en einai”又是第一意义上的“ousia”。而这些概念都是与“on”在字根上是相关联的。可我们一方面争论“on”应该译为“是”、“存在”或“有”,另一方面却把“ousia”译为“实体”或“本体”,把“to ti en einai”译作“本质”,把“ontology”(关于“on”的理论)译作“本体论”,这就把整个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翻译得支离破碎。所以,如何翻译“on”不光是这一概念的问题,而且必须顾及对它的译法和其他与之在字根上,哲学含义上都紧密相连的概念的译法。如果一种翻译不能反映出这些概念间的血缘关系,则不能说是理想的翻译,不足以帮助读者减少理解西方哲学的障碍。按照这样的观点,从being与其他概念关系的角度出发,那么“是”显然是对“on”(being)的最理想的翻译。因为它使我们可以把“ousia”(原初的、第一的“是”)译作“本是”,把“to ti en einai”(第一“本是”)译作“恒是”(因其中的过去式反映的乃是事物中恒定性的东西)。
本书的中文版提供了一个实践上述翻译理论的机会。承蒙译者杨东东博士的同意与努力,本译本按“是”,“本是”和“恒是”分别对译“on”(being),“ousia”(substance)及“to ti en einai”(essence)。我们想尝试一下这种译法是否能使亚里士多德好懂些。如果对亚里士多德主要概念的中文译法能体现这些概念在希腊文中的字根联系,这无疑是有意义的。
当然,中文“是”无动名词形式,不足以完全表现西方语言中该词的不同功能和表达方式。以“是”译“being”,“是”就必须当作名词来用;这要求必须改变某些中文语法。而且传统译法对不少读者仍颇具吸引力。基于这些考虑,我们也做了以下折中:经常在“是”后面加上“(存在)”,在“本是”后面加上“(本体 ............

书籍插图:
书籍《形而上学》 - 插图1
书籍《形而上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being的结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