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_奥地利学派的视角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奥地利学派在中国
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
奥地利学派的视角
罗卫东 姚中秋 主编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奥地利学派的视角/罗卫东,姚中秋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6
(奥地利学派与中国)
ISBN 978-7-308-06836-9

Ⅰ.中… Ⅱ.①罗…②姚… Ⅲ.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Ⅳ.D6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89800号

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奥地利学派的视角
罗卫东,姚中秋 主编
责任编辑
 王志毅
文字编辑
 楼伟珊
装帧设计
 海云书装
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杭州天目山路148号 邮政编码 310028)
     (网址:http://www.zjupress.com)
排  版
 北京京鲁创业科贸有限公司
印  刷
 杭州杭新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640mm×960mm 1/16
印  张
 21.5
字  数
 276千字
版 印 次
2009年6月第1版 2009年6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308-06836-9
定  价
 42.00元
前  言
如果从1978年算起,到2008年,中国的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变迁已经进行了30年。社会各界都在进行纪念、反思,华人哈耶克学会也将2008年的学术年会主题确定为“中国30年改革的理论分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参加年会的学者所提交的、从奥地利学派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相关论文的汇编。
作为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的理论意图是“古典的”,即试图发展一门解释以物质财富生产为基础的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如一位学者所说:“门格尔对人类文明进步之道的论述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必须得出结论: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套经济发展理论,而非静态的经济配置理论。”
[1]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门格尔会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行动及其借以行动的知识。也因为如此,他对制度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国民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方法论探究》中,提出了一套制度生成理论。通过对制度生成机制的解释,他也同时解释了经济是如何增长的,以及文明是如何生长与扩展的。
不过,差不多是从路德维希·米塞斯开始,奥地利学派的关注点过分地转向方法论。当然,米塞斯本人极大地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比如他的信用、货币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
,1912),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后来依据这一理论对美国大萧条进行了分析
[2]

。米塞斯也在社会主义大论战中,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比较制度理论(主要著作是1922年的Die Gemeinwirtschaft:Untersuchungen über den Sozialismus [Socialism: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
])。比他稍晚的哈耶克也发展了商业周期理论(Prices and Production
,1931)与资本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
,1941)。
不过,也许是因为身处在自己的学术传统被不断边缘化的学术与社会环境中,米塞斯、哈耶克对于方法论问题也极端关注(比如米塞斯著有Grundprobleme der Nationalökonomie
[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of Economics
],1933)。他们关于应用经济学的讨论,通常也刻意地突出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特殊性。这种学术关注点后来吸引了很多追随者,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圈内似乎形成了某种“方法论”狂热。与此相关,这个圈子的学者们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样的讨论是必要的,相关研究也是经济学传统中最具有哲学意味的。但是因此而忽略应用经济学的讨论,忽略对现实的解释,却只能使自己的理论更为边缘化。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奥地利学派的复兴,新一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开始淡化方法论意识,转而关注经济学的实体问题。一部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接续米塞斯、哈耶克的资本、商业周期理论,发展奥地利学派的宏观经济学,这方面重要的著作有 Roger Garrison的Time and Money
(2000)和Steve Horwitz的Microfoundations and Macroeconomics
(2000)。
还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发展奥地利学派的制度理论。学者不断地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核算大论战”,并依据奥地利学派的比较制度理论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转轨现实,讨论苏联制度的形成过程与转轨前景。Peter Boettke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包括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viet Socialism:The Formative Years,1918-1928
(1990):Why Perestroika Failed: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Sodalist Transformation
(1993);Calculation and Coordination:Essays on Socialism and Transi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1)。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提出奥地利学派的增长与发展理论,用奥地利学派的企业家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过程。比如,目前在台湾地区任教、为本书也贡献了一篇文章的余赴礼教授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1997);Taiwan'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Evolution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_奥地利学派的视角》 - 插图1
书籍《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_奥地利学派的视角》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_奥地利学派的视角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