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思想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美学思想史:(全4册)/敏泽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161-3566-2
Ⅰ.①中… Ⅱ.①敏… Ⅲ.①美学思想—思想史—中国 Ⅳ.①B83-0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65751号
出 版 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陈彪
特约编辑 孙萍 韩国茹
责任校对 徐楠
责任印制 王炳图
数字编辑 周晏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 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 行 部 010-84083685
门 市 部 010-84029450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 刷 北京金瀑印刷有限公司
装 订 廊坊市广阳区广增装订厂
版 次 2014年9月第1版
印 次 2014年9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 1/16
印 张 108.25
插 页 8
字 数 1833千字
纸书定价 336.00元(全4册)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本书立意建立科学的中国美学体系,以有关美学思想的理论形态的著作为主线,对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至近代的审美意识、观念、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点等发展历史做了较为详尽和系统的梳理。涉及素材广泛,人物众多,对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的独特文化与精神创造从美学的角度做了全面反思。
出版说明
侯敏泽(1927~2004)先生笔名敏泽、牧原,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其代表作《中国美学思想史》1987年由齐鲁书社出版(三卷本,32开),1989年第2次印刷。该书出版后先后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届鲁迅文学理论奖等大奖。2004年该书修订后,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再版(上下卷,16开)。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30周年院庆时,我社求得湖南教育出版社授权,根据得奖版本(1987年老版本)印少量样书,仅供展览用,因版权所限并未在市场发行。
2012年,我们联系侯先生夫人王芳女士,洽商《中国美学思想史》版权并签约,将此书纳入我社“社科学术文库”丛书再版重印。王夫人叮嘱,此次再版应以湖南教育社后来修订版为基础,认真校订后出版。因为2004年版是作者去世前在得奖本基础上重新修订过的,不过因为后期病重并盼生前见书,最后的校订工作部分由学生代行且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些遗漏。我们检读,确也发现一些错漏。遵家属所愿,我们在尊重并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按我社的编辑体例重排此书,并请多位专业编辑认真编校,统一文献著录格式,核查引文,纠错补漏,以期新版更为完善。虽经我社编校人员近两年的反复编校核查,但此著宏大,难免仍有疏漏,敬请读者包涵并赐教。由于此著篇幅较大,为方便读者,新版分四册出版。
特此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序
“文革”结束,在交出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之后,即拟着手写《中国美学思想史》,但因种种杂事干扰(包括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动笔较迟。现在终于结束了,多年心愿开始付诸实现。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杀青之后,之所以仍要撰写《中国美学思想史》,是由于二者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却仍属各自为科,不能相互替代。撰写《中国美学思想史》,不能不涉及我国民族文化、哲学的历史特点。不弄清这些特点,就无法弄清我国民族的思维方式特点和民族的审美观念、意识的历史特点及演变,而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尤其是我们在文化史上的研究相当落后,就更增加了这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科学的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是一件具有迫切意义的工作。但科学的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是离不开对于我国文化特点的历史研究的。笔者不是从臆想出发,或某种先验的模式出发,而是通过多年来对于我国文化的学习思考,做了一些摸索,并把这种摸索与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融合起来,做了这一尝试。
笔者认为: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研究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审美意识、观念、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发展的历史。
笔者将史前时期也放在了自己的考察范围内。这是由于:这是历史的源头,是人类审美意识萌发并逐渐形成的时代。不粗略地了解一下这一方面的事实,就无法理解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无法对以后的历史做出叙述。
研究我国美学思想史上审美意识和审美的本质、特点的发展历史,牵涉的方面是相当广泛的,全面展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把基本的和主要的范围,放在有关美学思想的理论形态的著作中。
美学绝对不可能把创作中的审美活动排除在外。这样,就很容易和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发生交叉,也不可能不发生交叉。笔者采取的态度是:于交叉之处,除着眼点不同外,要力避与理论批评史的重复。
尽管有极少数人,在一时的风尚下很热心于抛弃一切传统,但这犹之于举刀断水一样,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应该坚决抛弃我们文化、美学传统中的糟粕,毫不犹疑;却绝不能,实际上也做不到把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的伟大的精神创造抛弃掉。
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新的美学的创立和发展,不能从零开始,必须依靠着我们这个文化巨人肩膀的支撑。
应该放眼世界,但绝不能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美学,把后者视作前者的附庸。
伟大的中华民族丰富的美学思想宝藏,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珍品和骄傲,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珍品和骄傲,它与形成、发展于不同历史、环境中的西方美学史,各极其胜,各臻其妙,不可强分轩轾。
未来历史的发展,必将证明:在世界范围内,新的称得上科学的美学的创建,只有走综合的道路,只有综合世界文化巨人伟大的文化和美学的历史经验,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也才不致囿于一隅之见。
企慕虽高,知能却低。野人献曝,难免成拙。虽竭愚诚,终属力亏。是也非也,有俟时贤指教。
本书所引《管锥编》中的文字,外语因语种繁多,排版困难,一般略而不录。本书涉及考古部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美学思想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