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编
中华书局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北京:中华书局,2015.4
(复旦文史专刊)
ISBN 978-7-101-10730-2
Ⅰ.中… Ⅱ.复… Ⅲ.①中国学-文集②日本-研究-文集 Ⅳ.①K207.8-53②K313.07-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25631号
书  名
 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
编  者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执行编者
 朱莉丽
丛 书 名
 复旦文史专刊
责任编辑
 胡珂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4月北京第1版
2015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700×1000毫米 1/16
印张 
 插页 2 字数 188千字
印  数
 1-15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0730-2
定  价
 45.00元
目录
序 杨志刚
平安末期日本对中国医学的接受 榎本涉
北宋对外交往机制的另一面——以《参天台五台山记》的记载为线索 朱溢
从遣明使记录看明朝地方在朝贡制度中的作用——以嘉靖年间宁波对日本贡使的接待为例 朱莉丽
关于战后日本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趋势变化之小考——主要以岛田虔次和沟口雄三为例 伊东贵之
“辛酉革命”说与龙朔改革——7-9世纪的纬学思想与东亚政治  孙英刚
铃木大拙理解的“日本式”和“中国式”——以《日本式灵性》为主的考察 末木文美士
周氏昆仲的日本观 胡令远 艾菁
中国宪法史上的明治宪法——以伊藤博文的中国观为据 泷井一博
竹内好对近现代中国的认识及其影响 刘建辉
尾崎秀实的中国研究和中国认识——兼论大正·昭和前期日本人的中国认识 徐静波
回顾·沿袭·考辨——从姜宸英看清初士大夫对日本的一般认识 朱海晶
综合讨论

中华书局1992年起陆续推出十卷本《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周一良先生在序言的篇首赞其为“甚盛事也”。该著编选出版的学术意义,周先生在序中早就讲的比较全面了,这里可以补充一点一位读者的个体阅读体验:笔者犹记当年急切购得第一卷,彻夜展读、欣喜无比,以及此后逐步翻完这约三百万言的译著,因视野打开内心生出一种丰沛充盈的感觉。
周序曾期盼,假以时日,例如二三十年,完全应该能够编出一部《中国学者研究日本史论著选译》,这样中日两国史学界的双向交流就更趋完整。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周先生的预言尚未实现,不过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研究”或“日本研究”的相关理念、视角、方法,却的确发生了诸多重要的变化,从中折射出学术研究的转型。这是最近二三十年,中国人文学术基于不断积累而开始迈出的重要跨越。
进一步梳理脉络,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彼时,“东洋史”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已在日本兴起。1899年,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中译本由王国维作序,在中国印行,不久便在知识界引发不小的“旋风”,并汇入“新史学”的浪潮。这本中国近代译自日本的第一种史书,强调亚洲诸国之间的关系(时人或概括为“合东洋诸国为一历史团体”),给中国引入了基于“亚洲”的世界史的眼光。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百年后的中国史学界,固守所谓“中国史”、“世界史”的各自畛域,无视乃至割裂“中国”与“亚洲”的关联,仍不乏见。也就难怪,最近一套由日本学者撰写的“中国的历史”书,被翻译过来在中国出版,激起反响,引人企慕的主要原因还是(恐怕也只能是)邻国史学家的“角度新”、“写法新”、“立意新”。
置于上述脉络和环境之中,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最近七年努力的宗旨和意义,更得显明。一年多前举行“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研讨会的用意,似也应于此抉发。对于这样一个标题的学术讨论会,笔者最粗浅的一点认识是,中国和日本,可以互为“观者”、互为“他者”,也可以互相结合,从而在更大的背景下予以审视。
2007年起,文史研究院开始推动“从周边看中国”课题,另有“交错的文化史”、“批评地理解国际中国学”、“域外所藏有关中国的图像资料”、“中国宗教、思想与艺术史的综合研究”四个方向,相辅而行。而后,凝炼出“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与普林斯顿大学、东京大学合作举办夏季研修班。这些科研、教学的收获,介入了前述学术研究的转型与跨越。
“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研讨会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主办,《复旦学报》协办,于2013年初春在复旦校园召开。十余位中日学者分四场展开讨论和交流,气氛坦诚、热烈。四场的主题分别是“前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中日学者对彼方思想史的相互观察”、“近代中日学者对彼方的认识和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本书即是该研讨会的论文集,可以为读者呈现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要感谢论文作者,感谢各位支持研讨会或参与会务的朋友。最后还应感谢中华书局,这已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会议论文集的第九种了。正是在书局的关爱下,这套“复旦文史专刊”渐渐在形成自己的阵势和风格。
2014年7月16日于复旦光华楼
平安末期日本对中国医学的接受
榎本涉(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绪论
本文想要讨论的是在平安时代(794—1185),特别是其末期的12世纪,日本对同时代中国医学的关心。一般认为平安时代医学的代表性成果是《医心方》30卷(984年,丹波康赖编),它是以唐以前的中国医书为中心摘录或引用诸书而成的。不过在此书之后,日本医学就进入了成果寥寥的低迷期。而打破这种状况的,一般认为是在接受宋刊本医书的镰仓时代(1185—1333),医学中心从宫廷医向僧医的转移。
若看医学史上的成果,与镰仓时代相比,平安时代宋代医学的影响之小确实不可否认。然而,平安时代的日本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 - 插图1
书籍《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