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通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出版説明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浙江海鹽人,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藏書家。其先本浙西望族,然至朱希祖祖父一輩已家道式微。希祖1896年中秀才,1901年舉廩生,1905年以優異成績考取浙江省官費留學生,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師範科攻讀歷史。其間,章太炎東走日本,幫助孫中山主編《民報》,宣傳革命思想,並開設國學講習會,希祖與錢玄同、周樹人、周作人、許壽裳等共同受業于章氏。在章門弟子中,他專攻史學,建樹頗著,後被稱“章門五王”之一。1909年自日本歸國後,朱希祖就職於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後歷任浙江嘉興二中、嘉興中學教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及常務委員等職。
朱希祖一生筆耕不輟,著述豐贍。在他逝世一年後,《文史雜誌》推出了紀念他的專號,發表了他的女婿、歷史學家羅香林輯録的《朱逖先先生著作目録》,此目録將朱氏著述分爲十六類。2006年,我社出版《朱希祖文存》,附録有羅香林輯録、朱偰增補、朱元曙續補的《海鹽朱逖先先生著述總目》。從其著述目録看,朱先生之研究時間跨度極大,上自先秦,下迄近世,對各斷代都有研究成果;其研究領域也十分寬廣,涉及史學理論、宗教史、民族史、經濟史、文學史、方志學、歷史地理學、金石學、目録學、史籍考訂和輯佚等方面,可見其學術規模之大。中華書局2012年版《朱希祖文集》出版説明概括指出朱先生的學術成就爲:在國語運動、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化、建構史學教育體系、建立學術圑體、歷史檔案整理、歷史遺跡調查及史館修史、南明史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史學通論》一書原名《中國史學概論》,乃朱先生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史學史”課程時所作的講義。其中《中國史學之起源》一文曾發表於《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922年第一卷第一期。後經修訂整理,此書於1943年4月由重慶獨立出版社出版,有附録兩篇:《太史公解》、《漢十二世著紀考》。惜此版訛奪較多。1979年,臺灣九思出版有限公司影印出版《朱希祖先生文集》六册,《中國史學通論》爲其中第二册,附文八篇,除《太史公解》、《漢十二世著紀考》外,新增《臣瓚姓氏考》等六篇。
本次出版,據獨立出版社版和臺灣九思出版社版爲底本校印,改豎排爲横排,逕改底本訛誤;爲適應當代讀者閲讀習慣,對標點符號進行了規範統一。特此説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2月
目录
出版説明
中國史學通論
自序
中國史學之起源
一 史字之本誼
二 有文字而後有記載之史
三 再論書記官之史
四 未有文字以前之紀載
五 再論追記僞託之史
六 論歷史之萌芽上
七 歷史之萌芽下
中國史學之派别
一 編年史
二 國别史
三 傳記
四 政治史與文化史
五 正史
六 紀事本末
附録
太史公解
漢十二世著紀考
上篇
下篇
臣瓚姓氏考
漢唐宋起居注考
一 漢起居注考
二 唐開元起居注考
三 宋高宗德壽宫起居注考
四 宋孝宗起居注考
蕭梁舊史考
目録
起居注類
實録類
本紀類
雜史類
編年類
紀傳類
十六國舊史考
一 前趙
二 後趙
三 前燕
四 後燕
五 南燕
六 北燕
七 前秦
八 後秦
九 西秦
十 前涼
十一 後涼
十二 南涼
十三 北涼
十四 西涼
十五 夏
十六 蜀
蜀王本紀考
西夏史籍考
中國史學通論
自序
《中國史學通論》,原名《中國史學概論》,蓋叙述中國各種史體發展之大概,而略論其利弊者也,故謂之通論亦可。此書本爲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講稿,編於民國八九年間,既爲急就之章,故無精深之見,雖皆自出心裁,不染抄胥陋習(抄胥有二,一就中國名著顛倒抄襲;一就外國名著片段抄譯,乾没其名,據爲己有者),然講義之作,究不足以言著述,故置之篋衍,已二十餘年,等於覆瓿矣。近因女壻羅君香林向在清華大學曾聽講此書,請以付梓,以便温故而知新。且謂此書駁正《史通》數十條,均爲精深之論。而尤以區分書記官之史與歷史官之史,性質不同,破數千年歷史官起於黄帝之舊説,爲前人所未發見。又以科學方法治史,視人類之發展,與動植物之發展相同,科學家不以低等動物與高等動植物有所軒輊,有所愛惡,雖單細胞動植物,亦以全力研究之,治史若以所愛者軒之,所惡者輊之,全以愛惡用事,而無名正之心,則諱飾與蔑棄多矣,世界安有真史哉!此書《國别史》篇,論史家因正統偏霸之成見,而蔑棄國内外之史材多矣,此亦足破千古之謬見,蓋史學家應高自位置,不爲政治家之僕隸,方足以稱史職。他如今後之史學,不應專重國史,而須提倡民史,蓋國史決不能發露真情也。凡此諸端,已足矯正舊史鉅弊,可以丕變史風。況此書文簡意富,珍義如珠玉,絡繹不絶哉。余以香林之言,不無所見,允其付梓,然此書誤謬脱略之處尚多,終非完書,擬稍稽時日,略加修改。香林曰,世界無完書,以孔子之史學,今日議其非者多矣,以康德之哲學,今日議其非者亦多矣,然終有不可磨滅者在,不如仍原書之具,以表曩日之造詣如此。余曰善,因銓次其言而爲之序。並以舊作《太史公解》及《漢十二世著紀考》二篇爲附録。以其與此書有關,可以補其之不足也。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朱希祖作於重慶歌樂山寓廬
中國史學之起源
一 史字之本誼
欲明中國史學之起源,須先明史字之本誼。《説文解字》云:“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其字古文、篆文並作
。案記事者,即後世之書記官,此爲本誼;歷史官之史,乃引申誼。蓋又,爲古右字,篆文作
,象右手形。中,爲册字。右手持册,正爲書記官之職。蓋古文册作
,篆文作
,
作
,後世誤認爲中正之中,其實中正爲無形之物德,非可手持,許君之説非是。中爲簡册,戴侗《六書故》、吴大澂《説文古籀補》,已有此説,然其説尚非密。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吾師章太炎先生《文始》,引證更確實。江氏云:“凡官府簿書謂之中,故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斷庶民獄訟之中,皆謂簿書,猶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義,故掌文書者謂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持簿書也。吏字事字,皆有中字。天有司中星,後世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史学通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