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集体记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自序
院子
挑水
那时城市里的手艺人
背篼
那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炉具的变迁
吃的记忆
孔阿姨和赵家方
我的小学
知青往事
比物质更匮乏的
美的消融
逝去的游戏
自序

过去的四十年,应当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其变化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从物质经济到思想观念,从自然环境到文化教育,从生活方式到人际关系,无一例外。
对于这段历史和这些变化,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而对于许多80、90后来说,却是陌生的。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在官修的教科书中,历史大都只是一段文字,或者一组数字。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年轻一代自然很难知晓。
真实的历史教科书应当是历史的“骨”,而真实的个人记忆则是历史的“血”与“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亲历者,我们有责任通过个人记忆把这“血”和“肉”留下来。

记忆,对个人很重要,对国家和社会也很重要。
郭于华说:“记忆是什么?记忆实际上是思想的源泉,是理想的源泉,我们之所以要记忆,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记忆历史来辨别是非。”“没有记忆,当然也谈不上有反思、有质疑、有批判。”
野夫说:“如果没有记忆,一切都显得虚无。”
丛日云说:“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意味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扭曲和中断,一个失忆或者记忆有错乱的民族,不可能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个体记忆尤为重要。
莫里斯·哈布瓦赫说:“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来实现的。”
章立凡说:“如果没有个人史、家族史的存在,官修的历史就只是一堆没生命的铁板。”
个人的记忆虽然重要,但往往很薄弱。每个历史阶段,这个社会中的不同群体都有自己的个人记忆,比如当过兵、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当过知青,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重大事件。但是,这种记忆大多只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脑海之中,绝大多数普通人是不会把它们变成文字的。如果大家都不记下来,那么,随着这一代人个体生命的逝去,这一个历史阶段的“血”与“肉”就丧失了,历史就只剩下冷冰冰的年表和数字了。
历史中,许多事情是怎样变化的,它的细节是怎样的,还有最重要的——个体生命在其中的感受,这些只有通过个人记忆、家族史才能最真实、最具体、最充分地呈现出来。

我们今天写下“记忆”,尤其是个人记忆,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要真实地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一切。通过记忆,留下点真实历史的“血”和“肉”;通过记忆,反思一下:我们应当要什么,不要什么。许多东西,并不是随着历史的逝去就应该消失,而留存的东西,未必就合理。许多真相要拉开距离才看得清楚,正如冯骥才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我们不但要站在今天看昨天,还要站在今天看明天。”
我真实地记下一个普通人的经历、认识、感受、反思,尽管没有惊心动魄,尽管细小琐碎,但它是真实的。对错与否,交予后人评判,即使是错的,也要使后人知道,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就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理由。
2015年3月23日
院子

四十多年前,贵阳是由院子组成的。
小街小巷,几乎都是一个院子紧挨另一个院子,一个门牌号就是一个院子。
大一些的主要街道,院门很少,但店铺和住户背后,也还是院子。
院子,贵阳方言称作“院坝”。
“院坝”,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印象应是最深刻的。比如说和谁关系最好,最了解谁,都会这么说:“我们一个院坝长大的。”有这么句话,那说明关系之好,知根知底。
我的童年,就是在“院坝”里度过的。
1965年,全家从大西北的西安,来到了大西南的贵阳,就住在法院街86号“院坝”里。
法院街,是位于贵阳市老城区市中心大十字附近的一条小街,周围都是小街小巷,什么市府路、都市路、公园路等。
86号院,20世纪50年代初,是贵阳市委机关报《贵阳日报》社社址,后来改为市委机关宿舍。
进院子大门,首先是一个四面都是墙的空院子,然后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右手一个院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有半个足球场大,院内两幢二层砖混小楼。院子中栽有一棵石榴树,右墙角一棵很大的皂角树,院子四周栽有桃树、夹竹桃、竹子,正墙下有一座不大的石拱桥和鱼池,桥栏和鱼池护栏都是青石雕空的,每根桥桩上都雕有大小各异的狮子头,只是鱼池里从来就没有养过鱼。这个大院子是我们儿时活动最多的地方:玩游戏、爬墙上树、打架斗殴、学骑自行车,都是在这个院子里。
左边一个院门,进去后是三个连进院,每个院子里的砖瓦平房全都是坐北朝南,院子里东墙或西墙下,都有一个砖砌的半人高的花台,种有一大篷夹竹桃。三个小院子,全部是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地,有两三个雕花石凳,摆放着大花盆或陶制金鱼缸。整个大院似50年代初期修建,简单但整洁。每个小院都是两三户人家。我们家就住在第二个小院。
儿时在北京,姥姥家就是一个四合院,在人民大会堂附近的绒线胡同,所以,虽然一下子从北方来到了南方,但院子的相似,使全家人一下子少了许多异地的陌生感。
86号这种院子,在当时算是一般的,贵阳当时很好的院子还是很多的。就是法院街这条不长的小街里,就有好几个院子是相当漂亮的。
我们院子斜对面的一个院子,院门就很讲究:门楼挑梁斗拱,两开大门,门槛很高。院子面积虽然不大,只是个单院,但院子却很有特色。进院门,正面是一栋二层楼的瓦房,右侧是一壁高墙,沿墙种有一排翠竹,庭院中间一棵石榴树。左侧两间平瓦房,窗下种有一排栀子花。整个院子青石板铺地,院门一关,十分幽静,算是这条街上的一个“世外桃源”了。
街道拐角的另一个院子,建筑年代似乎更早些,大门看起来很不显眼,但院子里却别有洞天。
进院右侧是一栋木结构两层楼瓦房,上、下各三间房,窗棂全部是镂空木雕,门上有梅、兰、松、竹之类的纹饰。左侧是一栋平房,像是以前主人家的厨房和库房。院门正对着的是一堵高墙,上面爬满了青藤,墙下花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树桩盆景,院子中间石板地上摆放着一个青石板围成的大鱼缸。
院子的主人,据说新中国成立前是当地的一位名绅,1949年以后院子被充公,左侧的一排平房被用作一个供销社的转运站,而主楼只留下了中间的两间给这位原主人使用,其 ............

书籍插图:
书籍《一个人的集体记忆》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一个人的集体记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