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现代性"是一个为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首先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其次是由于它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广泛批判,并相应引起对它的辩护与重建问题的发生。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研究,我们先从这一用语的起源及它的语义规定谈起。
一、“
现代性”概念的语源与语义
美国学者卡利内斯库曾经论述了"现代性〃这一术语的语源学出处。他指出,在英语里,至少自17世纪起它就已经通用了。1627年出版《牛津英语辞典》,首次收选了"
mod
e

mity
”(意思是"现时代")。托拉斯•华尔普尔在1782年的一封信里,在谈到查特顿的诗时写道[这些诗]节奏的现代性",使凡是有敏锐听力的人没有不为之惊叹的。按照华尔普尔的观点,"现代性"的实际含义是声音和节奏,我们可以从音乐的节奏来理解现代性。在法语里,现代性一词的出现则比较迟,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使用。利特雷在泰奥菲尔•戈蒂耶发表于1867年的一篇文章中发现了这个词。新近出版的《罗贝尔词典》发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49年问世的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忆录》里。夏多布里昂的
modemile
是在贬义上使用的,指日常的"现代生活"的庸俗和低劣。他写道:"海关大楼和护照的庸俗及现代性,同风暴、哥特式的大门、号角的声音和急流的暄闹,形成了对照。"著名的美学现代性理论家波德莱尔在1859年所写的一篇文章里,也用过
modemite
这个词。①如果我们进而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随着"后现代"概念的出现,以及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在哲学、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展开,这一概念的运用也就相应有了学科上的差别,因而有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和审美等意义上的现代性。例如,吉登斯在社会学意义上将现代性看做是"后传统的秩序",它首先是指在后封建的欧洲建立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或者说,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其次是指资本主义,包括其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③
本书探讨的属于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这种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以下如无特别说明现代性词专指哲学意义上的),其内涵是什么呢?哈贝马斯把它看做是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它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现代性这样一个时代的特征与贡献,是个人自由。福柯则把现代性理解为“1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做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一个和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无疑,它有点像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精神气质(
e
th

S

>。”©
1 梅泰.卡利内斯库:《两种现代性》,《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第3期。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第
3
页,第
16
页。
@福柯:《何为启蒙》,引自《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
,1998(
下同
),

430
页。
按照福柯的这种解释,现代性主要指的是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它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道德、宗教、政治哲学密切相关。本书主要采用福柯的这种界定,着重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二、现代性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现代性态度是在启蒙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文艺复兴以来科学观念的传播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使科学、自由和追求世间的幸福成了推动启蒙的主要因素。与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开展相伴随的,是对宗教的猛烈批判,这使社会表现为一个世俗化的过程,或者用韦伯的话来说,是一个"世界的祛魅"过程,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形成了人们的理性意识,推动了反宗教蒙昧迷信运动,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所有这些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它们也因此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现代性观念的核心:理性及主体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用以替代上帝,作为价值之源与对现存事物批判的标准,是人们判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的法庭。西方哲学的理性概念源远流长,早在其文化的两个源头之一古希腊哲学那里,在"逻各斯"、"理念"等概念和思想下展现出的对世界秩序的把握,即已体现了理性的精神。在近代,有"近代哲学之父"美称的笛卡尔,更是以理性的自我意识作为哲学体系演绎的出发点。"我思故我在"成了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标志性命题,近代哲学也由此表现为"意识哲学"的形态。黑格尔曾经这样评价了笛卡尔的作用: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真正的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
原则的。……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
面。〃①
现代主义哲学家中首先并且也是惟一专门对"理性"展开全面批判与确证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以其著名的"三大批判"论证了科学与道德的可能性条件,这些条件从根本上说就是理性,只不过它在科学认知领域里表现为"自我意识"、"我思"、"先验统觉"等不同名称所表示的意识的综合统一能力,而在道德领域里则表现为"意志自由"的道德立法能力。因此,不论认识或是道德的最终根据,都在于主体之中。用康德自己的话来形容,这在认识论方面发生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认识的可能性的根据不再被看做是在客体方面,而是在于主体的理性能力之中。同样,在伦理学方面,道德的根据不再被看做是在感性的情感之中,而是在于理性的意志之中,由此道德被论证为本质上是一种自律的行为。理性的这种根据作用被解释为来源于它的"先验性"。先验性应当、而且可以决定经验。以此方式,康德在现代主义哲学中确立了以"理性"为根据的主体性。
康德之后,费希特与谢林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了"自我"的学说。费希特将理性自我界定为一种本原的行动,通过这种行动,作为纯梓意识的自我不仅设定其自身,而且设定与自我相对的、对象性的"非我”,并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由此自我成为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内的知识学的第 ............

书籍插图:
书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插图1
书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