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通史.第2卷,汉代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6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序
一
中国历史上有极为丰富的美学理论遗产。继承这份遗产,对于我国当代的美学学科建设,对于我国当代的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对于21世纪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学者对这份美学理论遗产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尝试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地研究,出版了一批中国美学史的著作。我们试图在前辈学者和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一部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中国美学通史,力求勾勒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呈现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理论魅力和总体风貌。
二
我们在《中国美学通史》的写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国美学通史》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的发展史。美学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论性思考,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所以这部美学通史不同于审美文化史、审美风尚史等著作。
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美的核心范畴和命题的发展史。一个时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命题的形成和发展,反映那个时代美学的基本精神和总体风貌。这部通史重视研究各个时期的重要美学概念、范畴和命题,力求通过这样的研究勾勒出一个理论形态的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
三、这部通史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把握中国美学的内在逻辑线索,不同于孤立地介绍单个的美学家和单本的美学著作。
四、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限于少数学者在书斋中做纯学术的研究,而是与人生紧密结合,与各个门类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它渗透到整个民族精神的深处。因此,我们这部通史既注意在哲学、宗教等相关著作中发现有价值的思想,又注意发掘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美学思想,同时还注意到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美学理论与现实人生相互联结的各种材料,以更深一层地显示美学理论的时代特色。
五、这部通史注意新材料的发现,同时力求以研究者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和照亮历史材料中的新的意蕴。这部通史的写作还力求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这部通史从上古时期的商代开始一直写到1949年,反映中国美学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全幅波动,但并不意味着把它写成过往时代历史材料的堆积,我们力求使这部通史反映当代的理论关注点,反映当代的美学理论的追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它成为一部闪耀着当代光芒的美学史。
三
这部《中国美学通史》是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由叶朗任主编,朱良志任副主编。全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美学通史共有八卷,分别是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
这部书的著者以北京大学的学者为主,同时邀请了国内高校的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参加。本书从2007年启动,前后经过六年多时间。全书初稿完成后,又组织几位学者进行统稿。参加统稿的学者为:叶朗、朱良志、彭锋、肖鹰。统稿时对各卷文稿作了若干修改,其中对个别卷作了较大的修改。
这部美学通史被列入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我们对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相关部门的帮助,很多学者参加过本书从提纲到初稿的讨论,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书还存在着很多缺点,敬请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序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除六合,中央政府的支配力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统一帝国时代自此展开。从秦王朝建立至汉魏禅代时止,历经西汉、新莽、东汉诸朝,帝国的形势虽屡经变动,其统一的面貌却大体得以维持;长达四百余年的统一的历史,奠定了后世“中国”的主要性格——自此即使陷于分裂,“中国”,也至少作为统一的理想而持续存在。作为皇帝与民众、士人与贵族、思想家与政治家们共同面对的现实处境,大一统格局的维系与发展成为时代性的命题。围绕着这一核心观念,秦汉帝国的思想意识开始受到强有力的引导,并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国家政策与经典的确立、地域文化与风俗的交融、教育制度与知识的规整、融通天人的宇宙观念、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等等,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这一点,与处于分裂状态的战国时期不同,秦汉帝国开始展现出独特的面貌,并在思想、文化、艺术诸领域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出来。这些因素互相交错、刺激并引导着审美思考,从而造就了以前未曾有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
在秦汉帝国奠立之初,中央集权国家的运转尚处于试验阶段,为了确定理想的政治运作方式而不断探寻;作为与此紧密相连的另一面,在思想与文化的竞技场上,来自不同地域与学派的因素互相交汇、激荡,无休止地重复着争论、渗透与融合的情形。作为这一不断努力的结果,在历经漫长的统治之后,统一国家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成为自上至下的共识。对于汉末的知识分子与民众来说,致力于维护中央集权国家的存在,乃是不言自明的共同理念;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二元框架,从根本上成为制约思考之倾向与方式的基础。不难想见,围绕着这一显著的转变,相关的现实与思想均相应地产生了种种变化。例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在教育与学术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遴选、赞助与指导的功能,它直接推动着经典传统的文本化,同时也塑造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后者作为经典的守护者而备受尊崇。这些历史状况对秦汉美学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秦汉美学的主要性格。
作为疆域空前广大的帝国,秦汉被看作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充沛的国力与高扬的姿态,支撑起对逝去历史的各种想象,甚至贯穿于现代民族与国家的自我认同之中。在政治史与社会史的历程中,秦汉中央集权的建立乃是非常显著的事件,中国史的研究往往以此为重点,多方面地描绘出帝国辉煌的外观。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思想史与精神史的书写却相对暗淡。按照普通的理解,当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再,思想即转入了长期的沉潜或消化的阶段;直至魏晋南北朝,借助于外来思想的刺激,中国思想终于再一次迎来了异彩纷呈的高峰期。不过,秦汉时期的思想史、文化史与精神史,并未被相应地赋予独特的性格,毋宁说它基本上仍是作为先秦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过渡期而被认识的。易而言之,这一时期被塑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美学通史.第2卷,汉代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