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千问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7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封面
“典策时光”学术委员会(以姓氏拼音排序)
扉页
人人都来学国学

前言
不可不知的历史知识
不可不知的文学知识
不可不知的哲学常识
不可不知的军事知识
不可不知的宗教知识
不可不知的艺术知识
不可不知的科技知识
不可不知的经济知识
不可不知的教育知识
不可不知的风俗知识
附录 每个中国人一生中必读的81部国学经典
典策时光
版权
“典策时光”学术委员会(以姓氏拼音排序)
白 奚  杜晓勤  方 铭  胡晓明  姜锡东
李定凯  李伟国  李 浩  沈文凡  吴相洲
王利民  姚小鸥  左汉林  周延良  张希清
国学千问
尹小林/汪晓京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人人都来学国学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和精神宝库,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们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渊海。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尤其值此民族复兴、国家日益走向强盛之际,更应该认真学国学:学习古人的爱国献身思想,学习古人的科学、学术文化成就,学习古人崇高的道德品质。
学国学,最好从青少年时代学起,因为国学是实践的、行动的,不是空谈。国学中有许多优良的道德规范,会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使人人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积极因素。
冯其庸
二○○九年六月七日

国学作为一个名词,其实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周礼·春官·乐师》中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乐师是古代精通音乐、负责音乐的官职。周代礼乐并重,以诗书礼乐为教学内容,因此乐师能集乐官、学官于一身。《周礼》中的这段话大意是说,乐师掌管“国学”的工作,教授学生舞蹈。《礼记·学记》讲:“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此可知,“国学”是古代国家级的学校,这个意义在此后的历史演进中有多种称呼变化,比如太学、国子监、书院、学堂等。这个意义显然不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学的意义。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似乎还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说法。一般认为,清末民初的时候,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由此让中国当时的一些知识精英重新审视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并名之以“中学”一词,以此与“西学”对应。那个时候,中国开始搞洋务运动,张之洞的那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名言特别盛行。此后,中国的知识精英用“国学”代替“中学”,并借此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进行重新评估。据学者考证,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其实是从日本舶来的。历史上的日本,一直饱受汉文化之影响,日本的近代学者提倡国学,通过研究古典文献,试图清除汉文化的影响,凸显日本本土固有的文化。另外,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全面推行欧化,也引起了一些日本本土人士的不满与抵制,他们提倡“国粹”,以与之抗衡。此派并不完全排斥汉文化,甚至对儒学较为推崇。晚清民国前后,中国的不少学者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路,当时中国的状况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状况有某种相似性,留日学者在日本的国粹主义学者那里找到了共鸣,也借用“国学”“国粹”的概念,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意图保存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是谁第一个使用这个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众说纷纭,不过,在梁启超1902年撰著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已经多次使用这个概念及意义了。
其实,从中国古代国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这个意义上,也完全有可能可以引申出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涵义。因为古代国学这个机构具备传承中国固有文化之功能,它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的传播、接受与不断阐释,具备了“继绝学”的意义,并因此使中国的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只不过近代西学的冲击刺激、引发了知识精英对中国文化命运的焦虑,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部分人士对日本本国文化命运的担忧情状较为契合而已。
晚清民国以后的一个多世纪,国学的遭际与中国的时局息息相关,其涵义与外延也有所变化:从一国固有之学(章太炎等)到“一国所有之学”(邓实等),再到“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胡适等);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到“六艺之学”(马一浮等),再到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庞大系统(张岱年等),甚或包含外国传入中土的文化,如佛教等(季羡林);从中国传统文化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国学含义的演变史,即为中国文化的兴衰史、民族命运的沉浮史。
现在我们一提及国学,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一系列以“国”字开头的语汇,如“国歌”“国旗”“国货”“国医”等,这个“国”意思是“本国的”,对我们而言,即“中国的”。所以,简单而言,“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具体而言,就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学问。这样的理解,虽然笼统,但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兴起了一股提倡国学、推崇国学、研习国学的热潮。这一次的热潮是在全球兴起的“一体化”背景中产生的。从世界范围而言,一方面,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严峻对立,而且这种对立愈演愈烈,针对此种现状,西方一些学者探寻解决困境的方案,将视野放眼到东方文化,意欲从东方文明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个别国家企图借助其经济、军事的实力,别有用心地推行文化霸权,这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警觉,因此倡导文化多元化、强调本土固有的文化成为新的思潮与实践。从国内而言,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实绩举世瞩目,这让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模式、中国文化凝聚、审视、思考与研究;另一方面,文化是“软实力”,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能不能成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强力支撑与资源,也由此引发对国学的持续关注与思考。除此以外,在某个阶段对于经济发展的过分强调,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均有可能导致精神的丧失、思想的迷惘,由此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回归与重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国学热”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了。
不过,“国学热”的出现,也引发了一些人士的思考、反省与批判,认为过分狂热的“国学热”,或者蜕变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复古主义,或者聚变为一种狭隘偏执的民族主义。事实上,对国学而言,过热与过冷都不应该视为正常的现象,但比较而言,对传统的关 ............

书籍插图:
书籍《国学千问》 - 插图1
书籍《国学千问》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学千问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