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道德经精义
作者:刘一明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01
ISBN:9787511722096
目录
版权信息
道德经总旨
第一章 有无妙窍
第二章 美善之称
第三章 虚心实腹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不知守中
第六章 谷神玄牝
第七章 外身无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专气致柔
第十一章 有为利、无为用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大患有身
第十四章 大道纲纪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观复
第十七章 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第二十章 求食于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袭明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
第二十九章 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自胜者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 将欲微明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为本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人之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
第五十三章 惟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 何以知天下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福互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如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坐进此道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善下不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道犹张弓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注后语
道德经总旨
太上修身、治世之道,原是一贯,不分两事。若不推开说明,只云修身即以治世,治世厥惟修身,如《大学》开口说“自明明德”一句便了,而“新民”一概不管,亦属一偏之学,不足以见圣道之宏,体用兼赅、本末并进者也。盖圣人之道不外一敬而已。人果以敬存心应事,天下有何难治者哉?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自古圣贤无有只修其身不应乎世者,观天地即可知圣贤矣。夫天地以一元之气自运,即以一元之气育民,其间寒暑温凉,与夫风云雷雨,即天之行其政令,以施生化之功,虽变幻无穷,而天只顺其气机之常。其在圣贤,以此敬自持,即以此敬及物,其间哀怒喜乐,与夫礼乐刑政,即圣人顺行其治道,以定人物之情,虽风土不齐,而圣人只尽其在己之性。故曰:“风云雷雨,天所不能无,而不得谓风云雷雨之即天;哀怒喜乐,圣人不能无,而不得谓哀怒喜乐之即圣。天有真天体,圣有真圣心。”总皆主之以敬,一任天下事变万端纷纭来前,无一不得其当。
噫!大道不明久矣!论道者但曰虚静无为,言治者但曰功业彪炳,天德、王道,分而为二,此三代下所以难索解人也。太上所说修身、治世,不分两事。
不是板执修己,全不理治民事;亦不是理治民事,不从内修己来。识得此旨,以修诸己者即以治诸人,则内无损于己,外无损于人,即《中庸》云:“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处为圣功,出为王道,谁谓老子之学寂灭无为也哉?
第一章 有无妙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由者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公共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而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夫道,费而且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夫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名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盍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道不可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太上慈悲度世,广为说法曰:鸿濛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是也;母者,天地既辟而后,一气化生万物是也。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顷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修士于此,当灭动心,莫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物,人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犹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道德经精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