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与人缘-高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7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书声!书声!》文丛序
王春瑜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在银幕上再现,一个个悲惨的镜头,让我们的心头滴血。《南京!南京!》的二个惊叹号,分明象征着警世钟,紧迫地告诫国人,毋忘国耻!振兴中华!我替北方文艺出版社主编的这套读书随笔文丛,起名《书声!书声!》,决非跟在陆川身后“东施笑颦”,而是受其启发,在“书声”后加上惊叹号,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是到了确有紧迫感的时候了!
谁能说得清当下有多少农村儿童失学?多少农村小学关门?以我的切身经历来说吧。1942年,我虚岁六岁,在江苏建阳县(今建湖县)蒋王小学上学。这是新四军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创办的新式小学。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学,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并有英才出现。但我三年前返乡,这所学校已关门大吉,宽敞的校舍,成了祭祖的场所。如果列祖列宗地下有知,当为子孙的失学而“长太息以掩涕兮”,无可奈何。我家曾请过几位小保姆,都很聪明,却因家贫而早早退学。第一个小保姆只读到初小四年级,我问她知道周恩来、朱德吗?她说没听说过。我妻叹息着说:“这简直是新一代愚民。”另一位小保姆,读完高小,算术、语文、美术的成绩都很好,但未学过地理,一次问我:“伯伯,上海是不是在内蒙古呀?”我忍不住捧腹大
笑,夸她真有想象力。其实,这样的女孩,国中又何止成千上万!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大量的学校不断关门,大量的儿童不断失学,如果对这种状况听之任之,发展下去,我们的民族总有一天必遭报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是可以断言的!
文坛耆宿吴江先生已年逾九十,去年书一联语赠我:“人生到老尽归佛,唯有神仙不读书。”何其有味也!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提倡读书的传统。在农业社会,“渔、樵、耕、读”,是家家户户遵奉的信条。即使在工业文明昌盛的当代,这一传统并未断绝,石在,火种就在,读书的种子始终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天寒地冻、狂风暴雨,都不能摧垮它。非典肆虐的那年,我在京中谈非典色变、形势严峻的日子里,去西单图书大厦,看到仍有几百位读者在买书、看书;在三联韬奋中心,也看到有几十位读者在买书、看书,而且其中还有几位小朋友。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作为一个学者、作家,还有什么情景,比看到在如此严酷的日子里,读书人仍痴心不改,更让我感动呢!我认为,当今世风浇漓,浅薄浮躁,日甚一日,读书的形势相当严峻。但是,悲观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当然,我们要不断为提倡读书鼓与呼,编这套读书文丛,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加入本文丛的作者,有学者、编审、评论家、作家,虽然岗位不同,但都是毕业于名牌大学、手不释卷的饱学之士,而且都是思想者。显然,他们的作品,是值得读者认真一读的。
2010年8月24日下午于老牛堂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辑书评集萃
谋道者的悲哀
凡人爱因斯坦
告诉你一个真“天国”
“屁话”连篇
藏策及“藏氏理论”
雾里看“贼”
“大师”“小贼” 相得益彰
双面人钱海燕及其新著《淑女教唆书》
两个郑袖的PK
取精用弘 烛幽照微
说不尽的晚清 道不完的民国
文理打通 精彩纷呈
真情博爱之歌
喧嚣尘世的一泓清泉
欲望时代的残缺人生
白丁惊艳
“向沙漠进军”
“猛人”刘杰及其《纸醉金迷多忧愁》
寻找奇石魂
第二辑书人书事
鹤坪印象
百花同人
谁的悲哀
专业、业余及散文
《徘徊在门外的感觉》后记
书名、后记及其他
不可小觑的旧版书
拒绝初版本
伪书盛行谁之过
书何以畅销
畅销书与垃圾食品
开卷未必有益
渐行渐远的欢乐
马凡陀山歌二首
如何看待书价
书不赠人
书的形式与内容
书 友
版本闲话
第三辑书生意气
扯淡对点烦
研讨会刍议
传记只读前半部
第一口白酒
谁比谁傻
亡国之主多有才艺
官大XX长
坏事变好事
头大未必体长
喜剧,还是戏剧
亦是亦非“相当于”
西方的忏悔与东方的隐讳
震惊:300多万右派!
和谐就是妥协
越“堕落”,越“快活”
切忌“走近”大师
第四辑书外闲话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
老儿送的外号
交 情
闭上眼睛赶路
日读一万与夜写三千
距离产生爱
收藏或投资
书缘与人缘
午 午时 午夜
做题目
最怕电话入梦来
补偿与代价
三种气节
后记
第一辑书评集萃
谋道者的悲哀
—读《吴宓与陈寅恪》
思想超前的是疯子,行动落后的是傻子。反之亦然。社会消灭疯子,消遣傻子。相比较而言,疯子的命运更悲惨(疯子的几种——先知、维新、变法、改革、改良者,绝大多数没有好下场)。他们都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的人。他们不懂得因人而是非,随世而浮沉,只知道死守着自己的“道”,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甚至以身殉“道”。1927年,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2200年前的屈原,他当然是后觉,而对于40年后的老舍,谁能说他就不是先知?
王国维在遗嘱中指示:“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此处,“陈”指陈寅恪,“吴”指吴宓。陈、吴二先生对王国维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之自沉原因,各自表示了看法。陈寅恪在那篇著名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思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
吴宓在王国维自杀的当天(1927年6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王先生此次舍身,其为殉清室无疑,大节孤忠,与梁公巨川同一旨趣。”对陈寅恪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序》,吴宓在晚年写道:“此序陈义甚高,而至精切。寅恪在1927年,已看明1949年以后之变,可谓先识之士矣。”
陈寅恪所“先识”的,远不止这些。1950年9月18日,陈寅恪致函吴宓:“现已将拙著《元白诗笺证稿》约16万字11月底出版。当寄呈一部求教,并作为纪念。因以后此等书恐无出版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书缘与人缘-高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