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从与叛逆:从众、反从众行为与决策的智慧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7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怀着感激之情,谨献给我的父母
让我们大胆地蔑视一切的模仿吧,纵使它带着清晨般的优雅及芬芳来到我们身边,纵使它抚育了所有的创意,纵使它就如我们自家的老树节般丑陋。
赫尔曼·梅尔维尔,
《古屋青苔说霍桑》(Hawthorne and His Mosses),1850年
世俗的智慧教导我们:对于我们的名声来说,因循守旧的失败仍要好过离经叛道的成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序言
1997年9月6日,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葬礼在伦敦举行,仪式吸引了超过300万的悼念者齐聚伦敦,全球范围内另有近30亿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白金汉宫和戴安娜生前住地肯辛顿宫外,铺积深达数米的花束、诗歌、泰迪熊和其他令人感伤的祭奠物,共同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画面。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对一个素未谋面的逝者表现出的(即便是短暂的)悲痛竟是如此深切。为何有如此多的个体(哀悼者)如此地感同身受,需要同数百万人一起来抒发这集体性的悲伤?在国际新闻媒体的鼓动下,他们聚合为一个悲痛欲绝的群体。乍看之下,这种强大的集体性的歇斯底里既不合情理也不受控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人类的从众行为也并不总是这样充满戏剧性。人类这种效仿、跟随他人集结成群的倾向性可以是改善人们生活及提高进化存活率的合理策略。其他动物也有相似的从众的本能,行为生态学家早已在许多动物身上观察到了类似的模仿行为。其中一例是行为生态学家在研究一种叫袋鼬(quoll)的澳大利亚小型有袋类动物的行为时发现的。因为一次错误的尝试,甘蔗蟾蜍(cane toad)在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澳大利亚,以试图控制甘蔗甲虫对当地甘蔗种植园的破坏,而袋鼬的生存则受到了甘蔗蟾蜍的威胁。在袋鼬看来,这些剧毒的甘蔗蟾蜍似乎美味无比,而狼吞虎咽地吃下这些甘蔗蟾蜍的袋鼬则很快就会一命呜呼。通过建设性地利用袋鼬模仿的本能,行为生态学家找到了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案:利用某种形式的厌恶疗法,一小批袋鼬被训练成了“蟾蜍规避”(toad-smart)袋鼬,它们被喂食了添加无害催吐剂成分的蟾蜍香肠,以训练它们学会规避蟾蜍。这些“蟾蜍规避”袋鼬随后被放回野外,它们将所学传给了后代,而其他袋鼬通过社会学习的过程效仿了这些规避行为。当每一只小袋鼬都学会规避有毒的蟾蜍时,整个种群——而非仅仅是个体——的生存概率都得以改善。生态学家充分利用了袋鼬自然效仿的本能,通过最低限度的人为干预就拯救了整个种群。
戴安娜的悼念者及这些聪明的袋鼬的行为都表明,社会性动物显然均有强烈的模仿及顺从本能,而这种行为模式确保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许多物种的存续及兴旺。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人类并非总是扮演顺从者的角色。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反叛者(rebels)和叛逆者(contrarians),而其中一些人成功地改变了生命和历史。苏格拉底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例。公元前399年,他被陪审团判处死刑,罪名是他拒绝接受其雅典同胞膜拜的神祇、同斯巴达人同流合污,并自命不凡地宣称自己是雅典城邦的批评家和“牛虻”。当苏格拉底作为一个被时代放逐的人结束自己生命时,人类的思想史却因他的贡献而彻底改变。同样,从哥白尼和伽利略到达尔文、克里克和沃森,如果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如此多的标新立异者(mavericks)勇于承担特立独行带来的风险,那我们的现代社会将无从谈起。这些深谋远虑的标新立异者将我们带上新的征程——那些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无法想象、充满非议的征程。他们承担着丧失个人声誉及社会地位的风险,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深远变革。
羊群效应及反羊群效应的定义
羊群效应究竟是什么?它的反面又是什么?关于盲从者(copycats)从众行为的文献很多,横跨了广泛的主题和语境(尽管对叛逆者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还较低)。鉴于研究者的多样性,想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是很难的。但基于对自身及周围其他盲从者的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三条线索用以归纳羊群效应的定义。首先,也是最明显的,羊群效应和模仿有关;其次,这是一种群体现象,某一个人效仿另一个人不能称为羊群效应,许多人效仿一个人或许多人效仿许多人,才能定义为羊群效应;最后,我们稍后会看到,从众行为有时可能是由无意识的动机驱动的,但并非随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力量都鼓励我们选择制度性地跟随群体。将这些线索糅合起来,我们可将羊群效应定义为:系统性地选择效仿某个群体中的他人。这样做可以使利己的个体受益,或者当个体能和同伴一起支持群体或物种的利益时,也能为集体带来福祉。
理解羊群效应和盲从者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反面,即叛逆者的本质。叛逆者是反羊群者(anti-herders),而反从众行为可以定义为不效仿群体中他人的选择。反羊群效应与羊群效应的差异并非如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大。反从众行为是一种群体性且非随机的行为;但它是效仿行为的镜像,因为反羊群的叛逆者总是和群体背道而驰,而非选择群策群力。此外,反羊群效应有上述羊群效应三个特征中的两个(虽略有区别):反羊群效应通常是一种群体现象,因为它不涉及随机或和群体无关的行为;叛逆者并非隐士,他们关注他人的想法,但他们可能刻意决定反对群体,这种反对有时是通过领导而非跟随群体而实现的。反从众行为同从众行为一样,都是系统性且非随机的,而且一旦由有意识的主观选择所驱动,便可能更为系统化。无论是何种方式,反羊群叛逆者(anti-herding contrarians)和羊群盲从者(herding copycats)的行为都可能存在或好或坏的互补性。
从众行为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它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已演化成了社会性的动物,在演化的进程中,从众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了我们的本能,并借由我们在婴幼儿时期习得的社交技能得到强化。我们选择相信他人并与他人合作,即便是离我们很远的陌生人也不例外。我们常常是无私和博爱的,尽管我们对他人表现出的善意往往是利己和慷慨的复杂组合。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当他人对我们表现出友善时,我们会给予回报;当我们给予回报时,信任就得以建立,而且这不仅仅发生在 ............

书籍插图:
书籍《盲从与叛逆:从众、反从众行为与决策的智慧》 - 插图1
书籍《盲从与叛逆:从众、反从众行为与决策的智慧》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盲从与叛逆:从众、反从众行为与决策的智慧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