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力:如何超越认知盲点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认知力
[美]马扎林·贝纳基 [美]安东尼·格林沃尔德 著
葛樱楠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1 社会动物的认知错误
2 事实的阴影——各种颜色的谎言
3 寻找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偏见
4 思维的鸿沟——沃尔沃家用轿车与红色保时捷
5 给不同的人贴上不同的标签
6 偏见的隐性成本
7 “我们”和“他们”
8 终极目标——消除盲点、隐性偏见与歧视行为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推荐序
人人都戴着有色眼镜
在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的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18岁的迈克尔·布朗是一个手无寸铁的非洲裔美国青年,近期被圣路易斯郊区弗格森街区的一名警察击毙。《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他的死引发了当地的种族矛盾冲突。据悉,这座小城只有2.1万居民,却被种族问题折磨了几十年,该城市的居民原来基本都是白人,后来非洲裔美国人占了绝大多数,但市政府的官员和警察仍以白人为主,市政厅6名官员中只有一名是黑人。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爆出种族冲突新闻,这本书中就有类似的案例:2009年,一名黑人警察奥马尔·爱德华兹在离开家不久之后,就被一位同行错当成犯罪嫌疑人开枪打死。这些错误的怀疑或者信任,正是社会认知错误的表现。即使平权运动偃旗息鼓几十年,种族平等已经成为绝对的政治正确,类似的新闻仍在向我们揭示,虽然基于种族因素之类的偏见即使在理性层面被规避甚至被讨伐,但是现实中人们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做出难以预测的选择,很多偏见来自潜意识。这并不仅仅涉及政治立场的讨论,事实上也有学术研究作为支撑,本书提及一项超过150万美国白人参与的测试,40%的人都明确表示自己崇尚平等原则,但测试结果却显示了其无意识的白人偏好。
当经济学在赫伯特·西蒙、丹尼尔·卡尼曼等先驱的引导下,开始怀疑理性人预期之际,心理学研究已经更进一步从人类意识深入到潜意识。意识只是潜意识的冰山一角,潜意识以及潜意识所衍生的隐性偏见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乃至社会行动呢?本书的两位作者——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马扎林·贝纳基与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就是研究者中的杰出代表。两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内隐态度,他们最终设计出一种在线测试方法来揭示人们的潜在偏见,也就是从1995年开始的内隐联系测验,“视网膜上的盲点仅仅证实了人类视觉系统中盲点的存在,内隐联系测验则深入探究了隐性偏见的盲点并发现了它的组成部分”。
以内隐联系测验为基础,“盲点”成为一种隐喻,它不仅仅指视觉上的盲点,更是社会认知上的盲点,“社会认知错误不只局限于基于某人的种族或者民族信息所做出的判断,它源于从心理和社会角度对不同人类群体做出的判断,包括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层、性生活、残疾、外表、职业以及性格等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更容易成为人们解释某种行为的原因”。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一方面人类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非常频繁,大脑也因此进化出相关区域来处理社会性的思考和感觉;另一方面,人类的进化速度往往赶不上现代社会的变化程度,比如人权的定义在百年间变化何等剧烈。在过去被认为是有利于祖先求生的社会认知技能今天则可能成为谬误的起源,因此人类难以避免地存在各种社会认知错误,从种族、宗教到性别。换言之,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我们有时候确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甚至总是“以貌取人”。
我们以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句话为例,来说明社会认知错误的偏执与强大。萨特曾说,如果一个女人和某个皮货商的关系不佳,她会给他们的争执加一个解释,那就是皮货商是犹太人。这种看似不相关的解释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似乎习以为常,“认知错误是产生这些好恶情感甚至更强烈的情感的根源,人们所属群体的信息似乎成为人们是谁、做什么,甚至可能做什么的强制性解释,从而为每个群体所受的不同对待方式进行了自圆其说的辩护”。
还是以种族为例,本书列举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塞缪尔·加特纳和杰克·维迪奥的研究,他们对自称“种族主义厌恶者”的美国团体进行了长期研究,结果显示即使这群美国白人将自己标榜为平等主义者,他们也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种族歧视,比如帮助白人而不是黑人。
公正是人类的原始情感之一,一般情况下,多数人往往会以诚实自居,自认为公平或者是没有什么偏见的“好人”,但是通过内隐联系测验还是会暴露很多隐性偏见,甚至我们不需要对“别人”表示明显的歧视态度,而只是更照顾“自己人”,也能加重这种歧视。
这种行为被称为内群体偏好,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也会加重歧视,比如一个白人向一个以帮助白人为主的慈善机构捐款,其结果如何?“不用刻意计划和安排,你的馈赠就增加了一个原本就占据有利地位的人口群体的优势。即便你没有违犯任何民权法案,你的行为也提升了美国白人的相对优势,相应地也加剧了其他群体的相对劣势。其他人的类似行为还会产生可观的集聚效应。”
书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作者的一个好朋友希望实现公平竞争,她原本计划向母校捐一大笔钱,但和作者交流之后,她开始明白她的母校虽然主张多元化,但白人学生占大多数,这笔捐赠最终还是会提升白人的优势。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同时向母校和联合黑人大学基金捐赠相同数额的善款,作者如此评价:“她既没有超越也没有消除产生内群体偏好的认知错误,而是将其中和了。”
也正因如此,很多看似完美高尚的行为都在无意间提升了自己所属群体的社会优势,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很多善意举措其实无非是另一种歧视而已。随着马太效应在社会上不断强化,正反馈与负反馈不断放大,可能使得强势群体得到更大的帮助,而弱势群体则每况愈下。
不知道为何,反观中国的现实,我认为上面的捐款案例听起来有些“超现实”。今天的中国多少有点儿像美国20世纪初的爵士时代,也就是开篇引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的年代,很多歧视直接而粗暴,种种偏见不加掩饰;盖茨比之死,某种程度上就是不被上流群体接纳的结果,而这种不接纳本身就是歧视与偏见的产物。对于中国人而言 ............

书籍插图:
书籍《认知力:如何超越认知盲点》 - 插图1
书籍《认知力:如何超越认知盲点》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认知力:如何超越认知盲点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