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9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胡鸿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3-21378-8
Ⅰ.①能… Ⅱ.①胡… Ⅲ.①政治文化-研究-中国-古代 Ⅳ.①D6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46285号
营销中心电话 010-58805072 58807651
北师大出版社学术著作与大众读物分社
http://xueda.bnup.com
NENGXIAZEDA YU JIANMUHUAFENG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bnup.com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印 刷: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730 mm×980 mm 1/16
印 张: 21.75
字 数:310千字
版 次:2017年3月第1版
印 次:2017年3月第1次印刷
定 价:59.00元
策划编辑:谭徐锋
责任编辑:齐 琳 王一夫
美术编辑:王齐云
装帧设计:蔡立国
责任校对:陈 民
责任印制:马 洁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反盗版、侵权举报电话:010—58800697
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010—58808104
外埠邮购电话:010—58808083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
印制管理部电话:010—58805079
目 录
导论 走出族群看华夏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视角下的华夏
第二节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
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与各章主旨
第一章 华夏的出现及其性质
第一节 西周的“有夏”和“周人”
第二节 从诸夏列国到华夏帝国
第二章 秦汉华夏帝国扩张的界限与突破口
第一节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不稳定的边境
第二节 制约秦汉帝国扩张的因素
第三节 华夏帝国扩张的突破口:南方山地
第三章 帝国符号秩序中的夷狄
第一节 帝国的角落:华夏帝国礼乐制度中夷狄的位置
第二节 星空中的华夷秩序: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有关华夷的星占言说
第四章 塑造他者:华夏有关异族群的知识建构
第一节 经学子学中的四夷说
第二节 史学有关异族的知识建构
第五章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第一节 华夏网络与南方山地
第二节 六朝华夏网络的断裂与华夷关系的局部逆转
第三节 南方山地的政治体演进方向
第六章 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
第一节 “十六国”及其华夏化“史相”的反思
第二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一:“僭伪诸君有文学”
第三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二:君主的诞载之异与奇表之异
第四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三:模式化叙事举例
第七章 北朝华夏化进程之一幕:北魏道武、明元帝时期的“爵本位”社会
第一节 独具一格的“天赐品制”
第二节 天赐品制的实际运行情况
第三节 道武、明元时期的“爵本位”社会
第四节 爵本位的政治文化渊源
第五节 攀附的华夏官僚制
结语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附录一 南北朝时期的氏族之辨——从《南齐书·高逸传》“民族弗革”一语说起
附录二 纸笔驯铁骑——当草原征服者遇上书面语
附录三 江到东北——古代东亚世界文化交流之一例
参考文献
后 记
导论 走出族群看华夏
如果要在古今汉语中选出十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华夏”无疑可以入选。但如同多数日用而不知的常见词汇一样,它的准确意义却是宽泛模糊、游移不定的。在对中国中古及更早时期历史的研究中,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以“华夏”替代“汉族”,以“华夏化”替代“汉化”的趋势。然而这一替代仅仅是为了简单地避免时代错置吗?华夏和华夏化是否还具有更深的学术内涵?
本书要探讨的正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夏、华夷秩序以及非华夏人群的华夏化问题。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核心,即华夏是什么。只有准确认识了华夏的本质,才能定位非华夏,才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华夷秩序,才能讨论华夏化的途径。事实上,如本书所揭示的,华夷秩序与华夏化的道路,即包含在华夏对自身的定义之中,只要认清了华夏,后两个问题自然变得明了。反过来,要想准确认识华夏,又不得不从对华夷秩序以及华夏化的分析着手。总而言之,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不可割裂而论。
迄今为止的民族史与一般中国史的研究中,华夏的定义并非都是一致的,但是无一例外地,所有研究者都将华夏视为一个民族或者族群,并认为它是汉族的前身。自近代“民族”(nation)概念引入中国以来,对它的理解几经变化,迄今仍无定论,而“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引入,又加剧了这种理论上的混乱。但不管民族或族群的定义如何变化,将华夏视为一个民族或族群,则未受到过任何怀疑。不仅华夏被看作民族或族群,华夏之外的非华夏人群,也各自被看作是民族或族群。所以,对华夏的理解的变化,与民族或族群理论的演变息息相关。至今为止的各种民族理论,可以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可称为客观实体论,另一种可称为主观认同论。对华夏的定义和理解,也因此而分为两派,以下试做一简要回顾。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视角下的华夏
一、客观实体论下的华夏民族(汉族):政治与学术之间
“民族”作为一个词语,在前近代的汉语文献中也间有出现,但其含义大多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nation)不同。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只能认为,“民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引入中国的一个概念,其理论基础形成于近代欧洲,而其词汇则来源于日语。
[1]
从引入之初起,它就成为近代国族建构(nation-building)运动的核心概念,影响其概念阐释的因素远远超出学术的范围。最早系统介绍并阐发这一概念的人是梁启超,1903年他介绍瑞士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学说,言民族具有八种特质,“(1)其始也同居一地;(2)其始也同一血统;(3)同其支体形状;(4)同其语言;(5)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风俗;(8)同其生计”,因为居地、血统始同而终杂,故梁氏总结“以语言、文字、风俗为最要”。
[2]
中国学界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