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导言 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与物化问题?
一、 虚无主义:贯穿于自德国古典哲学至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
二、 虚无主义:哲学话语背后的文化质疑与文化追求
三、 虚无主义:从德国、俄国到中国
四、 物化与虚无
第一部分 物与意义:虚无主义的意蕴
一、 三个语境、四个类别
二、 第四类虚无主义:尼采虚无主义的再解释
三、 虚无主义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命运的“虚无”
四、 小结
第二章 以存在替代价值: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分析
一、 存在者作为无:对价值之思的批评
二、 存在作为无
三、 无:从“畏”之启示到“死”之启示
四、 多义的“无”
五、 结论
第三章 物与意义:虚无主义意蕴中隐含着的两个世界
一、 虚无主义的现代诞生:主体性哲学中蕴含着虚无主义的种子
二、 现代“物”的发生:主体性
三、 物世界对意义世界的奠基:乌托邦的现实化
四、 “物质的反叛”:物世界的延展及其与人的世界的关系
五、 物的世界衍生何种虚无:兼论虚无主义的层次
第四章 马克思与屠格涅夫:谁来判定虚无主义?
一、 屠格涅夫:贵族气息面向“新人”资产阶级
二、 虚无主义:阶级论的与文明论的
第五章 虚无主义与马克思的两种关联
一、 马克思与灵知主义的关联
二、 内在性、形而上维度的保留与虚无主义的遏制
第六章 “无”的虚化与实化: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评
一、 引言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施蒂纳的路向
四、 马克思的批评之一:小资产阶级自我的表达,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五、 普遍性的另一维度:超验理想性
六、 “现实的人”与价值内在性
七、 “无”之“虚”与“实”:施蒂纳的意义与马克思的改造
第七章 资本与虚无:虚无主义的塑造与超越
一、 资本消解神圣:从主体性到上帝之死
二、 物的眩晕:经验神圣的虚无化
三、 无产阶级与虚无主义
四、 四个结论
第八章 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
一、 浪漫派、费尔巴哈、施蒂纳的思想实验
二、 拒斥上帝,维持辩证法
三、 辩证法与虚无主义
四、 结论: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的遏制
第九章 “物”的意蕴: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一、 物自身的逐渐丧失:从主体性到社会性的不断彰显
二、 作为特殊“物”的身体:如何看待重视身体的费尔巴哈与重视社会的马克思?
三、 “物”的社会性秘密
四、 物象化:对物的关注对准物背后的社会性奥秘
五、 物象化之后:符号化与社会分化
第十章 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逻辑的再思考
一、 引言
二、 “物化”:从泛论到细分
三、 区分“物象化”与“物化”的三种立场
四、 “物象化”与“物化”的根本区别:反思与未反思
五、 物象化的第一种含义:人被物纠缠住,个性的丧失
六、 物象化的第二种含义:促进效率,促进主体的实现
七、 物象化社会关系的评价
八、 对马克思的双向推延:韦伯与卢卡奇
九、 简要结论
第十一章 从物化到虚无:关联与重思
一、 事化、物象化是切入问题之关键
二、 物化、事化:从技术、制度到认知方式
三、 从着眼于具体的在到追问“无”
第十二章 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文明论意义上的思考
一、 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
二、 重新理解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三、 从文明论的角度来看待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四、 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中国化的新形而上学
五、 与中华文明相适应的“形而上学”
六、 中国化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言 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与物化问题?
一、 虚无主义:贯穿于自德国古典哲学至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
晚外发现代化的大国,主要是德国、俄国传统的学者,遇到类似情况,却常常喜欢构筑一种虚无主义话语,使用这种批判性词汇,展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评。虽然追索“虚无主义”这个词的西语起源最早不是出现在德国,18世纪的法国都已经出现过这个词参阅JoachimRitter和KarlfriedGründer主编的HistorischesWrterbuchderPhilosophie之“虚无主义”(Nihilismus)词条。Band6,Schwabe&CoagVerlagBasel/Stuttgart,1984。,但早先的讨论现代性意味不够,哲学深度不足,研讨空间狭小。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还是从德国开始的。从“虚无主义”这个词语的第一个现代(哲学)使用者雅各比(FriedrichHeinrichJacobi),也就是批评康德哲学必定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德国文学—哲学家,到青年黑格尔派时期马克思的对手施蒂纳,也就是那个声称“我把无当作自己事业的基础”从而在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在批判宗教之路上走得最远的思想家,再到尼采与海德格尔,德国思想传统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浓浓的虚无主义话语。它不但怀疑西方传入的启蒙、工业化、世俗化运动会消解(即虚无化)本国的传统,而且,启蒙以来的现代本身就孕育着一种不可避免的虚无:虚无主义是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结局。甚至自古以来的西方都暗藏着这样的虚无种子,并在现代化的沃土中飞速成长,现已波及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思想始自德国古典哲学的起始点,在19世纪的青年黑格尔派分裂和尼采哲学中内爆,在20世纪的德国哲学中,具体地说就是在最有代表性的海德格尔哲学中,凝聚成问题之核心。作为这个过程中决定性的人物,尼采构筑了一种哲学性的虚无主义话语,并通过“虚无主义”等术语,把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评推进到了西方文明之初,主张回到前苏格拉底这个出发点来重思现代文明的前景。参见WinfriedWeier,Nihilismus,Geschichte,System,Kritik,FerdinandSchningh1980。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的批评一直还没有推进到对整个西方传统的批判。直到深受尼采(及海德格尔)影响的《启蒙辩证法》一书,社会批判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才推进到整个西方文明,才从头开始质疑“启蒙”、“现代”。从此开始,“启蒙”、“现代”才不仅仅意味着文艺复兴、法国革命之后的东西,而是早在西方文明一开始就存在的东西。如果说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