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彭修银,王杰泓,张琴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ISBN 978-7-303-14906-3
Ⅰ.①中… Ⅱ.①彭… ②王… ③张… Ⅲ.①中国画-绘画史-中国 Ⅳ.①J212.0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78881号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bnup.com.cn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印刷:北京中印联印务有限公司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170 mm×230 mm
印张:13
字数:235千字
版次:2014年6月第1版
印次:2014年6月第1次印刷
定价:39.00元
策划编辑:马佩林 责任编辑:陈佳宵
美术编辑:纪潇 装帧设计:纪 潇
责任校对:李菡 责任印制:陈 涛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反盗版、侵权举报电话:010-58800697
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010-58808104
外埠邮购电话:010-58808083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
印制管理部电话:010-58800825
导言
第一章 中国画之三大语言系统
第一节 “笔墨结构”的解除及其回归变化的原点
第二节 完美的线条系统
第三节 缺失的色彩系统
第四节 极端发展的水墨系统
第二章 中国画之三大画体
第一节 “以体标体”
第二节 “以家划体”
第三节 “以宗列体”
第四节 中国画之画家系统
第五节 对中国画体系统化的尝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绘画本体语言的确立
第二节 人物画
第三节 山水画
第四节 绘画美学
第四章 隋唐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宫廷院体画
第二节 作家画
第三节 文人画
第五章 五代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宫廷院体画
第二节 作家画
第三节 文人画
第六章 宋代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宫廷院体画
第二节 作家画
第三节 文人画
第七章 元代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文人画
第二节 作家画
第三节 宫廷院体画
第八章 明代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宫廷院体画
第二节 文人画
第三节 作家画
第九章 清代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宫廷院体画
第二节 作家画
第三节 文人画
第十章 20世纪的中国绘画
第一节 传统向现代的敞开
第二节 本土化向国际化的敞开
第三节 回归本土的“仪式”
主要参考书目
导言
诚如中华文化不仅包含了可见的纷繁芜杂的物化部分,而且更蕴蓄着博大幽微而“无迹可求”的精神涵容,我们通常所谓的“中国画”同样也是一个异质性的开放概念。它的内部不但存在画家、画体、审美风格以及笔墨趣味的巨大差异,同时,有史以来对其所做的一切系统化、谱系性的理论梳理,往往总显得如此的削足适履和经不起推敲。在此意义上,本书的写作事实上也难逃“灰色”、“苍白”的宿命,因为只有生命之树才是常青的。
有鉴于此,本书唯一可做的,就是在充分尊重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前贤的绘画实践以及古代绘画理论的体系之中,通过“作品细读”和“溯源循流”的方式,切实重建一种“谱系研究”的理论视野与画学新法。该方法的精髓在于对本来之“一”(绘画史、绘画艺术、绘画美学)的“照着讲”和“接着讲”
[1]

:“照着讲”力求讲出“原来本意”,即本于作品、史实而因文释义、以意逆志,决不作随意之发挥;“接着讲”则希望尽可能地赋予传统以“新义”,具体说就是本书所主张的“宫廷院体画”、“文人画”、“作家画”三位一体的新画体谱系。
思想原非绳索,理论更不是用以标新立异而最后束缚自身的工具。故此,本书属意悬置对“谱系”、“系统化”、“创新性”等关键词(Keywords)全部的价值判断,且以“中国画”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来作为问题探讨的开始。
无疑,“中国画”概念很难界定,而且更难界定得十分准确。迄今为止,我们还没看到哪一部辞典或著作对中国画的范围及其基本含义解释清楚的。因此,我们首先对“中国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出解答,就显得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了。
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绘”和“画”各为一义,即《论语》中孔子所谓的“绘事后素”和《考工记》中的“画缋(绘)之事”。“绘”是指涂颜色,“画”指勾线,将二者合而为一便就构成了中国绘画的两个基本特征——勾线与设色。由于唐以前绘画主要是以色彩为主,故中国绘画又被称作“丹青”,“吾国古代绘画,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为主色,故称丹青”
[2]

。自唐宋以后,中国绘画偏向于水墨的发展,故又将中国绘画称作水墨画。所以在中国古代,“丹青”和“水墨”就成中国绘画的代名词。
本来,中国绘画长期在其独立自存的文化系统中按照自身逻辑不断地向前推进,谁也没有对它的名称提出异议,对其内涵、外延也从未作出界定。只是到了20世纪初,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守势,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才自觉不自觉地萌发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于是乎,他们以保存中国国粹为己任,提出了诸如“国学”、“国文”、“国乐”、“国剧”、“国画”等概念,以区别于西洋文化。
当中国学者和艺术家把“中国画”作为与“西洋画”相对的主体时,他们也深感中国画如果按照传统的视觉样式和文化模式发展下去,就很难被西方承认。于是,艺术家们便对中国绘画不断地进行了“西化”改造,具体说就是将西方绘画的观念和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传统材料和表现形式中去。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艺术观念的强势进入,西方绘画表现形式、艺术手法的大量移植以及技术材料的不断扩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绘画创作上都给中国画的纯粹性和存在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从而也引发了国内有关什么是“中国画”以及“中国画”与“国画”、“国画”与“水墨画”的关系等的讨论与争鸣。
在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画”这一概念的讨论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中国画”到底是指中国绘画的某个画种概念,还是指包括中国传统绘画在内的各个画种的综合整体概念,抑或是指世界绘画系统中的属性概念。事实上,这三种情况,在我们今天的理论著作中都同时存在:首先,把中国画作为某个画种概念,主要是指将中国画等同于传统水墨画或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 插图1
书籍《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