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治百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上篇 概 论
一、艾灸疗法的源流与展望
二、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与功用
三、艾灸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施灸材料与制作
五、灸法的种类和操作方法
六、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
七、灸疮的处理及灸后调养
八、艾灸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
下篇 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内科疾病
二、妇科疾病
三、儿科疾病
四、男科疾病
五、骨伤科疾病
六、外科疾病
七、皮肤科疾病
八、眼科疾病
九、耳鼻咽喉科疾病
十、灸疗保健术
前言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因内容实用、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而受到读者的厚爱。同时也接到一些读者来信或电话,既给予了鼓励、赞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希望修订再版。为此,我们在保留原版特色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意见,本着“从严、从验、从简”的原则,对本书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一是修正了原版中的错漏;二是精减压缩了少数疗效欠佳、操作复杂的配穴方;三是增补了作者近年来一些新的经验体会。修订后,本书内容更加精炼、实用。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承蒙程美红、文力、刘一平、刘华、刘荷花、新苗、程华、程锦、程文、程平等协助校对与筛选,谨表谢意。但由于笔者学识浅薄,虽经修订,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敬希读者批评赐正。
程爵棠
2009年5月
上篇 概 论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
灸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传统疗法之精华。“灸”字,《说文解字》作“灼”字解释,是灼体疗法的意思,是火力在医疗上的直接医疗作用。灸法与针法一样,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故常统称针灸疗法。《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补药疗和针疗之不足,是一种常用而重要的外治方法,深受群众欢迎,故而能够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大力推广的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外治医疗方法。
一、艾灸疗法的源流与展望
艾灸疗法,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因此,它能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的欢迎。
艾灸疗法的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至于起源,在文字上可稽者,《内经》已有记载,如《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穴居野外而酪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当灸螨。”灸螨,即灸法。说明灸法之发源,当自北方始,究其发明之时期,则无法考证。《中国针灸学》云:“推想灸法之起源,当在针术之前,发明取火之后,与砭石之应用或在同时。盖石器时代,民皆穴居野外,病多创伤,风雨侵袭,病多筋挛痹痛,治宜灸螨,以得温则舒,得热则和,故当时发明砭石针螨之法,殆可谓出于自然。人具有自卫自治之本能,如身体酸麻疼痛,自然以手按压,或取石片以杵击,或就火热以熏灼,或置燃烧物于皮肤,用种种之尝试,求病痛之免除,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疗法之方法。无数先民积长时期之自然经验,知何种病痛宜砭石杵击,何种疾患宜用火热熏灼,并从经验中得出施治的部位,流传愈久,即成为砭石之法,灸螨之方,传数千百年而至于今,遂为中国最古之疗法。”说明灸法是通过这些零星、点滴的多次重复经验,日积月累,逐渐发展而来,这便是灸法之起源。如在殷商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其形象为一个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着一撮草,很像用艾灸治病的示意。《孟子·离娄篇》云:“犹九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有蓄艾蒿以备艾灸治疗之用已很普遍,似成共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灸法较多,如云:“以艾灸痴者中颠,令烂而已。”指出艾灸头顶百会穴以治疝气,并要达到化脓才有好的疗效。同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指出了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到《黄帝内经》一书中,多篇提到艾,指的就是艾灸法。如《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灵枢·经脉篇》也云:“陷下则灸之。”均说明当时灸法之盛行以及艾灸的作用,它能弥补针刺的不足;它还具有调整阴阳、升阳举陷的作用。同时《内经》中还记载了很多灸疗经验,如“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大风汗出,灸譩譆”,“失枕……灸脊中”,“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等,至今皆可效法。
随着历史的前进,灸法也在不断发展,从单纯的治疗逐步地过渡到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形成与提高。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论》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书中有“可火,不可火”记载,并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见解。三国时期出现的《曹氏灸经》是我国最早的灸疗专著,是集秦汉以来灸疗经验之大成,为促进我国灸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可惜因年代久远,一般已难见其貌。葛洪《肘后备急方》突破了灸法只治虚寒证及作为康复手段,而用灸法治疗猝死、五尸、霍乱、吐利等急症,为抢救措施之用开创了先河。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已运用灸法预防霍乱,灸足三里穴健身,并发明使用瓦甑灸,为器械灸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唐代时期,灸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灸”,可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而抗衰老。施灸以壮数,且多至几百壮。并采用灸法预防传染病,治疗某些热性病。同时还将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如隔蒜灸、隔姜灸、隔盐灸、豆豉灸、黄蜡灸、黄土灸等,采用苇管灸治疗耳病等,使灸法更加多姿多彩。这是灸法利用器械的鼻 ............

书籍插图:
书籍《艾灸疗法治百病》 - 插图1
书籍《艾灸疗法治百病》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艾灸疗法治百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