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贯珠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伤寒贯珠集
清·尤在泾
目 录
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太阳正治法第一
太阳权变法第二
太阳斡旋法第三
卷二 太阳篇下
太阳救逆法第四
太阳类病法第五
卷三 阳明篇上
辨列阳明条例大意
阳明正治法第一
卷四 阳明篇下
阳明明辨法第二
阳明杂治法第三
卷五 少阳篇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少阳正治法第一
少阳权变法第二
少阳刺法第三
卷六 太阴篇
辨列太阴条例大意
太阴诸法
卷七 少阴篇
辨列少阴条例大意
少阴诸法
卷八 厥阴篇
辨列厥阴条例大意
厥阴诸法
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伤寒一证,古称大病,而太阳一经,其头绪之繁多,方法之庞杂,又甚于他经,是以辨之非易,然非不可辨也。盖太阳之经,其原出之病,与正治之法,不过二十余条而已,其他则皆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也。假使治伤寒者,审其脉之或缓或急,辨其证之有汗无汗,则从而汗之解之,如桂枝、麻黄等法,则邪却而病解矣。其或合阳明,或合少阳,或兼三阳者,则从而解之清之,如葛根、黄芩、白虎等法,亦邪分而病解矣。此为正治之法。顾人气体有虚实之殊,藏府有阴阳之异,或素有痰饮痞气,以及咽燥淋疮汗衄之疾,或适当房室金刃产后亡血之余,是虽同为伤寒之候,不得竟从麻桂之法矣,于是乎有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龙及桂枝二麻黄一等汤也。是为权变之法。而用桂枝、麻黄等法,又不能必其无过与不及之弊,或汗出不彻,而邪不外散,则有传变他经,及发黄蓄血之病;或汗出过多,而并伤阳气,则有振振擗地、肉異筋惕等证。于是乎有可更发汗、更药发汗,及真武、四逆等法也。是为斡旋之法。且也医学久芜,方法罕熟,或当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复汗,以及温针、艾灼、水潠,种种混施,以致结胸痞满,挟热下利,或烦躁不得眠,或内烦饥不欲食,或惊狂不安,或肉上粟起,于是乎有大小陷胸、诸泻心汤、文蛤散等方也。此为救逆之法。至于天之邪气,共有六淫,太阳受邪,亦非一种,是以伤寒之外,又有风温、温病、风湿、中湿、湿温、中暍、霍乱等证,其形与伤寒相似,其治与伤寒不同,于是乎有桂附、术附、麻黄、白术、瓜蒂、人参、白虎等方。此为伤寒类病法也。夫振裘者必挈其领,整网者必提其纲,不知出此,而徒事区别,纵极清楚,亦何适于用哉。兹略引大端于前,分列纲目于后,而仲景之方与法,罔不备举。然后太阳一经,千头万绪,总归一贯,比于百八轮珠,个个在手矣。六经仿此,详见各篇。
太阳正治法第一
【太阳病脉证三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人身十二经络,本相联贯,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气之中,必各有所见之证与可据之脉,仲景首定太阳脉证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盖太阳居三阳之表,而其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其初病,无论中风、伤寒,其脉证皆如是也。后阳明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少阳篇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三阴篇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暨本文共六条,递举六经受病之脉证,故柯氏目为六经之纲领,而此则为太阳之纲领也。然阳明条下无口干恶热之文;少阳证中无往来寒热之目;少阴欲寐,仅举一端;太阴、厥阴,多言藏病。学者当参合他条,毋徒执一可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太阳中风之的脉的证也。太阳篇中,原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中湿、风湿、湿温、痉暍等证,仲景盖以诸病皆有发热,皆能传变,与伤寒同,其实所受之邪则不同,故特列而辨之,所以清伤寒之源也。王叔和氏分出痉、湿、暍三种,以为与伤寒相似,宜应别论。其中风、风温等病,仍汇太阳篇中。要之中风、风温、温病,虽并得称伤寒,而其病发之状,与治之之法,实与伤寒不同,叔和汇列于此者,又以正中风、风温、温病之始也。然详仲景篇中,每多风寒互举之处,似有不容分别而出之者,岂非以风寒之气恒相兼,与阴阳之致可互参耶?余故以中风、伤寒,并列于此,而风温、温病则隶于类病法下,遵先圣之旨也。至于汗出脉缓之理,成氏暨诸贤所谓风性解缓,而卫不外固者韪矣,兹不复赘。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太阳伤寒之的脉的证也。与前中风条参之自别。盖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气疾,阴气徐,故中风身热,而伤寒不即热也。风性解缓,寒性劲切,故中风汗出脉缓,而伤寒无汗脉紧也。恶寒者,伤于寒则恶寒,犹伤于风则恶风,伤于食则恶食也。体痛呕逆者,寒伤于形则痛,胃气得寒则逆也。然窃尝考诸条,中湿、风湿,并兼体痛;中风、中暍,俱有恶寒。风邪上壅,多作干呕;湿家下早,亦成哕逆。故论太阳伤寒者,当以脉紧无汗、身不即热为主,犹中风以脉缓多汗、身热为主也。其恶寒体痛、呕逆,则以之合证焉可耳;不言无汗者,以脉紧该之也。此二条乃太阳病之条目也。
【桂枝汤脉证七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故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不待闭郁而热自发;阴弱者,不必攻发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热自发;阳得风而自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御,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翕,越也,动也,盛也,言其热时动而盛,不似伤寒之一热至极也;鼻鸣干呕,不特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是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内也。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伤寒贯珠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