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与史学-王家范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吕思勉:尽心平心治史的楷模
许思园:一个被湮没的现代学人
范文澜:追求神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张荫麟与《中国史纲》
萧一山与《清代通史》
柳诒徵与《国史要义》
百年史学回顾之一:走向世界与中国情怀
百年史学回顾之二:科学实证与人文诠释
百年史学回顾之三:中国通史著作编纂历程
小人物命运背后的大历史:史景迁《王氏之死》
解读历史的沉重:弗兰克《白银资本》
中国历史的重估:彭慕兰《大分流》
挑战与回应:《大分流》的“问题意识”
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史家与史学/王家范 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ISBN 978-7-5633-6509-8
Ⅰ.史… Ⅱ.王… Ⅲ.①史学家-思想评论-中国②史学-研究-中国-20世纪 Ⅳ.K825.81 K092.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033363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版人:肖启明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销售热线:021-55395790-103/168
山东新华印刷厂临沂厂印刷
(山东省临沂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北路东段 邮政编码:276017)
开本:960mm×1300mm 1/32
印张:8.5 字数:210千字
2007年5月第1版 2007年5月第1次印刷
印数:0001~6000 定价:25.00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自 序
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鼓励与支持,我把近十年来写的文章,凡有关“史家与史学”主题的,汇集为一册。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回望上世纪史学前贤,作点百年学术史的梳理。它们原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也是给自己补课,借以汲取治学养料,故无甚创见可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我这一辈学人比较普遍的命运。幸运的是历史走向形似螺旋,转过一个弯道,又给了我们得以梦回学术盛世,亲近前贤命脉的机会。虽然遭逢了隔绝断裂之厄,补课是来得晚了些,毕竟还算赶上了,没世而不憾。希望年轻的学人能够从我们身上体会到学术发展路径方面的困苦和曲折,珍惜现在开放的时代条件。
也许到了老年,锋芒消钝,终于甘心地坦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这是无可如何的。过去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存心不作为,而是无法有为,像梁启超说的“过渡中人”,两头不着岸。既然生于出不了学术大师的年代,与其怨天尤人,何不平心地为过去的大师与将来出的大师之间做一点铺路、架桥的基础工作?我相信,如果能够真诚地在守先待后方面作出努力,我们的后代就不会因为我们是过渡性人物而鄙视我们。因此,我常常想,我们的不足和缺陷,不是我们个人的耻辱,相反可以成为我们所教学生的财富——从我们诚挚的检讨里得到领悟,把历史的经验教训变成改善自己素养的资源,他们一定能够大大超越我们,直至走出没有大师的那种历史困窘。
年轻是一种无价的资本,一生只有一次,稍纵即逝,永不再来。但我的年轻时代,“运动”多于读书,遗憾多于收获。或许读者不一定能充分理解我在文章里反复申述的,对前辈倡导“温情与敬意”,何以感受会特别的强烈。在我求学的年代,导师教育我们要无所畏惧,要张扬年轻人敢于破坏旧事物的那种势如破竹的锋芒。遗憾的是,这种锋芒,换来的不仅是自隔于历史传统,也滋长了年轻人因少知、无知而容易任性偏执。记得进大学不久,就遇到1958年“大跃进”,各行各业竞放“卫星”。班上讨论,同学为了积极响应,七嘴八舌,有的说三年超过郭沫若,有的说一年就可以超过陈寅恪。我是从乡下进城的下里巴人,见识少,比较幼稚。在高中阶段,承蒙同乡学长的无私寄赠,一直在读《文史哲》杂志。那时的山大历史系,曾是我梦中希望攀登的“泰山”,六大教授是向往拜师的“偶像”。唯因家里穷困,终究明智地改上了吃饭不要钱的华东师大(最近得知恢复师范大学待遇,我高兴得像是自己又进了一次师大)。也就因为《文史哲》的启蒙,多少知道一点天高地厚,当时竟连连摇头起来。谁知道这一摇头差点闯祸,挨了一顿“和风细雨”的批判,从此再不敢讽刺无所敬畏的“圣训”,也学会了夹紧尾巴做人。想起来怪可怜,那时我们根本就读不到寅恪老的原书。知道他,只是因为别人批判了他。华东师大也有值得自豪的史学元老,那就是吕思勉先生。然而他在我入学那年萧然离去,几乎就像大雁已经飞过,在师大的天空不留痕迹。直到70年代之末,我们才借严耕望的提醒,重新召回他的英灵,认识他的价值。诸如此类,不忍赘列。
本书介绍到的那些史学前贤和史学名著,我都是在70年代末才开始逐渐阅读到的。不说则已,一想及就无比的苦涩。中国古典的治学传统,一看重学家渊源,二讲究师承关系。到了新式教育的年代,书香门第出身,接续父辈学术薪火的,在比例上逐渐少起来,因此有无名师指点传承,显得特别的珍贵。在阅读学术前辈的经历时,我常常生出许多感慨,羡慕他们的先天条件,羡慕他们的从学环境。自卑的情绪升上来,也会自怨自艾,两条都搭不上边,不成器也是天命。所幸穷苦的出身,也教会了我好强而不甘心彻底落伍。有名校出身,有名师手把手地教,当然是一种可遇而难求的天赐之福。但退而求其次,勤读名师著作,私心诚服于他们的教益,不也可以间接地接受师承传统?我甚至觉得,一个人的求学经历终究短暂。往事不可谏,来日犹可追。在一生更长的时段里,不断地读各种有益于提高自己学术素养的书籍,无问古今,不论中西,也是在努力延伸自己求师问学的谱系。这比起专守一家之学,或许更来得有兴味,更多扩展的意义。
很多年过去了,才逐渐明白,对历史的认识,和而不同是常态。反之,一定是万马齐喑,百花凋零。已经过去的20世纪,我认为,可怕的不是我们走了多少弯路,看错了多少问题,而是总有人喜欢发威逞能,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用全盘否定前人来张扬自己的聪明。他们有一种反历史的恶癖,喜欢把烧饼从这一面烤到另一面,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这样才感到痛快,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大。假若细细体验历史的微妙处,就像古贤所说的“有渐无顿”,历史时段越长,越容易理解一切发展都是连续中积累性的发展。所谓“大变特变”,无不包含着牺牲历史的代价。粗暴武断,绝对划一,永远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史家与史学-王家范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