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
简介
出版说明
英译者说明
意大利文第一版序
第一编 史学理论 一 历史与编年史
二 假历史
三 作为普遍的东西的历史的历史。对“普遍史”的批判
四 “历史哲学”在观念上起源及其解体
五 历史的积极性质
六 历史的人性
七 选材与分期
八 差别(专门史)与划分
九 “自然史”与历史
附录 一 真凭实据
二 专门史的相似与相异
三 哲学和方法论
第二编 史学史 一 若干初步问题
二 希腊罗马的史学
三 中世纪的史学
四 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五 启蒙运动的史学
六 浪漫主义时期的史学
七 实证主义的史学
八 新的编史工作。结论
出版说明
本书作者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年)是意大利著名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书初版用德文写出,1915年出版,1919年又以意大利文再版。1920年英人道格拉斯·安斯利据意大利文版译出英译本,这本中译本是据英译本转译的。
克罗齐的著述甚多。在本书之前,还撰有《作为表现科学的美学》、《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学》和《实用哲学》等书,以后他将这三本书连同本书《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合并,命名为《精神哲学》,卷次即依此排列,本书列为末卷。这四卷本的《精神哲学》表达了克罗齐的全部哲学思想,并构成他的一套哲学体系。克罗齐的历史观,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但又杂以康德以及奥地利的马赫和法国柏格森的观点,带有折衷主义的特色。
克罗齐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截然对立的。克罗齐站在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动立场,二十年代以后,经常发表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意大利共产党人把批判克罗齐的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此书译成中文出版,就是供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分析批判之用。
译者傅任敢先生译述本书,倾注了很大心力,译文一改再改,力臻既信又达雅。遗憾的是,在排出清样时,傅先生已去世,未能由他自己再做一次校订。在此谨向傅任敢先生表示深切悼念。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82年6月
英译者说明
作者本人说明了这卷书和《精神哲学》其他三卷的正确关系,就是,这一卷是《精神哲学》的结论。
当我翻译其他各卷时,我没有打算翻译这部论著,因为当时它还没有以现在的形状出现,事实上,一册把它当作相当于四卷杰作中最后的、晚出的一卷的外文本是由出版前三卷外的另一家书店出版的。我相信,这种不统一的情形不会妨碍书中的创造性思想的传播,我深信,细心的读者从啮合的译文中是不会放过其中的任何创造性思想的。
这一卷在版本大小上跟《逻辑学》、《实用哲学》和《美学》一样。《美学》现在绝版了,但我将从定本的意大利文第四版译出重版,内容比以前各版多得多。
这译本是从1919年出版的意大利文第二版译出的。作者在这版中在字句方面稍有修改,并略有增补。我永远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文来译的。
道格拉斯·安斯利
1920年11月于伦敦雅典杂志社
意大利文第一版序
构成这部论著的文章几乎全部都于1912年到1913年间在意大利各学会的会刊和意大利各论评中刊登过。由于它们是一个全盘计划的一部分,所以收集成书并不困难。这一卷用德文印行过,书名叫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①,图宾根默尔出版社1915年出版。
在用意大利文刊印成书的时候,我间或稍有修改,并增加了三篇短文,附在第一编后面,作为附录。
把这一卷书看作我的《精神哲学》的第四部分需要稍加说明;因为事实上它并不是我的哲学的一个新的自成体系的部分,而应看作我的史学理论的加深与扩大,那是我在第二部分即《逻辑学》的某几章中所已大体谈过的。但我对精神的方式、对这些方式的差别和统一、对它们的真正具体生活亦即发展与历史、及对历史思想亦即这种生活的自我意识的全部研究都是指向历史理解问题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我在谈完了大的范围后重新讨论史学问题并使它超出第一次所谈的范围,乃是对于整部著作所能作出的最自然的结论。“结论”的性质说明了这最后一卷的行文较之以前各卷较为紧凑和较少说教的原因,也说明了这样做是对的。
贝奈戴托·克罗齐
1916年5月于那不勒斯
第一编 史学理论 一 历史与编年史
① historiography 的意思是历史的写定(the writing of history)或写定的历史(written history),所以本书的同一英译本的伦敦版书名用historiography,而纽约版书名用history,均可译为历史学,但主要是从编撰的角度来看历史学的。——译者

“当代史”通常是指被视为最近过去的一段时间的历史,不论它是过去五十年的、十年的、一年的、一月的、一日的、还是过去一小时或一分钟的。但是,如果我们严密地思考和精确地叙述,则“当代”一词只能指那种紧跟着某一正在被作出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例如,当我正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给自己撰写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历史;它是我的写作思想,这种思想必然是和我的写作工作相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用“当代”一词是恰当的,因为它和其他一切精神活动恰恰一样,是在时间之外的(没有先后之分),是与其相联系的活动“同时”形成的,它和那种活动的区别不是编年性质的而是观念性质的。反之,“非当代史”、“过去史”则是面对着一种已成历史的,因而是作为对那种历史的批判而出现的历史,不论那种历史是几千年前的还是不到一小时前的。
但是,如果我们更细想一下,我们就看出,这种我们称之为或愿意称之为“非当代”史或“过去”史的历史已形成,假如真是一种历史,亦即,假如具有某种意义而不是一种空洞的回声,就也是当代的,和当代史没有任何区别。像当代史一样,它的存在的条件是,它所述的事迹必须在历史家的心灵中回荡,或者(用专业历史家的话说),历史家面前必须有凭证,而凭证必须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这种历史当中杂有或掺有一份或一系列关于事实的叙述,只是表明事实较为丰富,却还没失去当前的性质:前人的叙述或判断现在本身就变成了事实,即等待解释或判断的凭证。历史决不是 ............

书籍插图:
书籍《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