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卷
第1章 选题的背景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3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4章 内容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卷
第5章 制度、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第6章 制度的绩效
第7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变迁及其效应
第8章 现有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绩效评价及
第9章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治理结构
第三卷
第10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和特点
第11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
第12章 土地流转与城乡统筹
第四卷
第13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含义
第14章 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
第五卷
第15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含义和形式
第16章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及其分配
第17章 完善现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
第18章 农村宅基地流转
第六卷
第19章 农村未用地(四荒地)及其流转
第20章 “四荒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七卷
第21章 主要的研究结论
第22章 主要的政策建议
第1章 选题的背景
“土地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重要的自然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们不断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方式的改进并因此而引起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并且它又是同农业结合着的,而农业是一切多少固定的社会的最初的生产方式中国有着漫长的2000多年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土地之于农民、之于农业的影响更为深刻。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问题也始终是中国“三农”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和起点的农村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变革,并进而推动了整个中国全方位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说是适应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需要,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地的不同形式的流转,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使用价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也是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基本途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农村土地作为由农村和农民所掌握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与农民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社会资源,也日益成为农村深化改革的焦点所在。特别是随着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因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导致的用地供需矛盾而引发的种种矛盾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和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农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说是适应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需要,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地的不同形式的流转,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使用价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也是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基本途径。因此,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土地流转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土地流转的动因、形式和绩效,剖析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矛盾,进而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提供基本的思路。
土地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之一,因而土地流转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任何生产要素的流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进行的,而且不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这些要素的组合形式及其发挥的功能。因此,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必须考察相应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制度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虽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形成的差异对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国民经济在任一部门都难像农业一样,既为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提供如此丰富的实证资料,也为中国农地制度创新过程中,如何“摆平”诸多的变量约束颇感踌躇。同时也深深感到:纯粹的制度经济学与东方社会,尤其是与东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磨合”将是漫长的,所以很难用规范的制度经济学语言来界定不断发展中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但是,制度作为社会的一套游戏规则,规定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决策,并通过人的行为决策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理论架构,也为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因此通过吸收和总结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实条件,揭示中国农村制度安排的历史演变及其与经济绩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既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也是从理论方法上对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一种提升,为研究中国农地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更为具体的理论思路。同时,面对纷杂的理论争论和汗牛充栋的理论成果,希望进行耐心的梳理和细心的求证,抛弃那些似是而非的推理与结论,合理评判中国农地的制度建构和正在进行的制度变迁,从而对中国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在我国特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下,“农户从社会学意义来看,是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共同体的组成单位;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农户就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土地是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在我国特定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又是农户的职业和社会保障的基本载体。因此,农户行为与土地流转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行为不仅对土地流转的规模、形式、方向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制度变迁中的行动团体,一方面,其行为受现存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又会改变制度安排的偏好结构,从而引起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受当地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国家相关的农业政策和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等外在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农户的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法律认知水平等自身微观因素的影响,甚至农户的主观意识,如兴趣、偏好、观念等也可能对农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 - 插图1
书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 - (EPUB全文下载)